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皮埃爾-艾蒂安·弗朗丹(法語:Pierre Étienne Flandin,法語發音:[pjɛʁ etjɛn flɑ̃dɛ̃];1889年4月12日—1958年6月13日),法國第三共和國保守政客。民主共和黨聯盟(ARD)的領袖和法國總理(1934年11月8日到1935年5月31日)。[1][2]
弗朗丹是一名富有的參議員之子,當過律師,與主要的工業和金融集團關係密切。1914—1940年弗朗丹任眾議員,並擔任過幾任內閣部長。1934年11月至1935年5月任總理。1936年3月德國侵入萊茵蘭時,弗朗丹任外交部長[3]。他建議運用法國武裝力量,但只有少數部長支持他的意見。此後,他認為德國必然統治歐洲,法國不得不受這一不可避免的命運。維希政府成立後,他與一些較為溫和的附敵分子交往,出任外交部長兼副總理,但僅任職至1941年2月,就為海軍上將法蘭索瓦·達爾朗所代替[4]。
法國解放後,1946年7月26日最高法院宣佈不對他處以叛國罪論處,但以「喪失民族氣節」判刑5年。由於他對抵抗運動做過一些貢獻,而免於服刑。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