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德麥雅(德語:Biedermeier)時期是指德意志邦聯諸國在1815年(維也納公約簽訂)至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歷史時期,現則多用指文化史上的中產階級藝術時期。
在政治背景方面,十八世紀末歷經法國大革命、美國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後帝國的瓦解,行保守主義的復辟政權當道[1]。執政者為避免自由思想再度盛行,鼓勵人民縱情聲樂[1]。然而,同一時期,另一波相對立的政治運動也醞釀已久。這場「革命性變革」以作家格奧爾格·畢希納、海因里希·海涅等人為代表,史稱前三月時期。
在畢德麥雅時期,中產階級發展出他們的文化和藝術品味,如家庭音樂會、室內設計及時裝。在文學方面,以「襲舊」和「保守」為特色;文學家普遍遁入田園詩,或投入私人書寫。重要詩人有讓·保羅、歌德和約翰·彼得·愛克曼等。
背景
畢德麥雅與19世紀初期德國歷史的二個時期有關。首先,隨着都市化和工業化的蓬勃發展,新興中產階級不斷擴大,其生活方式與需求逐漸取代傳統貴族品味,成為社會的新主流[2]。舒伯特早期的藝術歌曲便是迎合中產階級愛好的一例:它不需要艱深的音樂素養,簡單地由一架鋼琴演奏,呈現此時期藝術逐漸深入普羅大眾的生活。
其次,在拿破崙戰爭落幕後,政治壓迫逐漸增強,迫使人民專注於家庭和非政治事務。由於此時期對出版物訂有嚴格的審查制度,畢德麥雅作家主要選取非政治題材,例如歷史文學、鄉村生活等。受限於政府之下,人們僅能在家中和密友談論政治。這種氛圍直到1848年革命才見轉變。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