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倫斯·詹姆士·麥克斯溫利(英語:Terence James MacSwiney愛爾蘭語Toirdhealbhach Mac Suibhne;1879年3月28日 –1920年10月25日)[1]是愛爾蘭的劇作家、作家和政治家,於1920年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當選新芬黨科克市長英語Lord Mayor of Cork[2]英國政府煽動罪逮捕了他,關押在布里克斯頓監獄英語HM Prison Brixton。他在獄中發起了為期74天的絕食抗議,於1920年10月逝世。[3]此舉使麥克斯溫利以及愛爾蘭共和主義運動受到國際關注。

Quick Facts 特倫斯·麥克斯溫利, 愛爾蘭眾議院議員(英語:Teachta Dála) ...
特倫斯·麥克斯溫利
Thumb
身穿市長袍的麥克斯溫利
愛爾蘭眾議院議員英語Teachta Dála
任期
1918年12月—1920年10月
選區中科克英語Mid Cork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科克市長英語Lord Mayor of Cork
任期
1920年3月—1920年10月
選區科克郡議會英語Cork County Council
個人資料
出生(1879-03-28)1879年3月28日
愛爾蘭科克
逝世1920年10月25日(1920歲—10—25)(41歲)
英國倫敦布里克斯頓監獄英語HM Prison Brixton
墓地愛爾蘭科克聖芬巴爾公墓英語St. Finbarr's Cemetery
配偶繆麗爾·墨菲英語Muriel MacSwiney
親屬
兒女莫伊拉·麥克斯溫利·布魯阿英語Máire MacSwiney Brugha
Close

背景

麥克斯溫利出生於科克北大街23號,[4]是家中八個孩子之一。[5]父親約翰·麥克斯溫利(John MacSwiney)出身於科克,曾在1868年志願加入教皇衛隊加里波第作戰,其後在倫敦任教,且在科克開了一家煙草廠。1885年,他因生意失敗移居澳洲,留下母親和長女照顧特倫斯與其他兄弟。[6]

特倫斯的母親瑪麗·麥克斯溫利(原姓威爾金森)是英國天主教徒,強烈支持愛爾蘭民族主義。特倫斯在科克市的北方修道院英語North Monastery學校接受基督教兄弟會英語Congregation of Christian Brothers的教育,後於15歲輟學,幫忙養家餬口。[7]他找了一份會計文員的工作並持續自修,其後被愛爾蘭皇家大學英語Royal University of Ireland錄取。他在大學期間繼續全職工作,於1907年畢業並取得心理與道德科學學位。[8]

1901年,麥克斯溫利協助創立凱爾特文學社,並於1908年與丹尼爾·科克里英語Daniel Corkery (author)共同創立科克戲劇社,創作了多部戲劇。[8]1910年,他的第一部戲劇作品《最後的庫爾勇士》(The Last Warriors of Coole)上演;[9]1915年,他的第五部戲劇《革命家》(The Revolutionist)則以一個人的政治立場為主題。[7]除了劇作家的工作外,他還撰寫了有關愛爾蘭歷史的小冊子。

政治活動

Thumb
麥克斯溫利一家於特倫斯婚禮當天的合照,最右是伴郎理查·麥加伊。
Thumb
特倫斯、繆麗爾與女兒莫伊拉的合照。(攝於約1919年5月)


麥克斯溫利被評為一位「敏感的詩人兼知識分子」。[10] 他在《愛爾蘭自由報》英語Irish Freedom上的文章引起了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的注意;[9]1913年,他成為愛爾蘭志願軍英語Irish Volunteers科克旅的創始人之一,並擔任新芬黨科克分部主席。1914年,他創辦了《命運戰士報》(Fianna Fáil),發行11期即被查禁。

1915年聖誕節,麥克斯溫利在弗萊施曼英語Tilly Fleischmann家過夜,遇見了他姊妹的朋友繆麗爾·墨菲英語Muriel MacSwiney。她出身於科克一個富裕的釀酒業家庭,政治傾向保守;然而,她在1915年加入了蓋爾聯盟愛爾蘭婦女委員會英語Cumann na mBan。在弗萊施曼家過了一夜之後,麥克斯溫利和墨菲仍持續見面。[11]

1916年4月,麥克斯溫利原打算在科克及凱里兩郡擔任復活節起義副指揮官,但因約恩·麥克尼爾英語Eoin MacNeill的命令撤下了部隊。[12] 於部隊滯留在科克市的志願軍大廳,面臨動員與否的混亂之時,繆麗爾·墨菲為他帶來了食物及情報。[11]

起義過後,英國政府援引《國土防衛法》英語Defence of the Realm Act 1914將麥克斯溫利關押在雷丁英語HM Prison Reading韋克菲爾德監獄英語HM Prison Wakefield,直至1916年12月。1917年2月,他被驅逐出愛爾蘭,關押在士魯斯柏立布羅姆亞德英語Bromyard拘留營,於1917年6月獲釋。繆麗爾跟隨特倫斯前往英格蘭,繼續支持他的行動。獲釋後,兩人於1917年6月9日在英格蘭布羅姆亞德結婚。當天是繆麗爾25歲生日,也是她獲得繼承遺產資格之翌日,這確保了夫婦能經濟獨立,無需依賴反對二人婚姻的墨菲家族。[11] [12]繆麗爾的伴娘是潔拉汀·歐蘇利文(Geraldine O'Sullivan),特倫斯的伴郎則是理查·麥卡伊英語Richard Mulcahy

1917年11月,麥克斯溫利因身穿愛爾蘭志願軍英語Irish Volunteers制服,在科克被捕。受湯瑪士·阿什英語Thomas Ashe的事蹟啟發,他在獲釋前絕食了三天。[13]

1918年大選英語1918 Irish general election,麥克斯溫利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當選新芬黨中科克選區議員,接替愛爾蘭國會黨議員丹尼爾·戴斯蒙德·希恩英語D. D. Sheehan。然而,麥克斯溫利與另外27名當選議員並沒有前往英國國會赴任,而是加入了第一屆愛爾蘭眾議院[14] 1920年3月20日,他的好友,科克市長湯瑪士·麥克田英語Tomás Mac Curtain被殺,麥克斯溫利當選為新任市長。1920年8月12日,他因持有「煽動性文章及文件」和一把密碼鑰匙,在科克被捕。8月16日,法庭立即審判,判處他在英格蘭布里克斯頓監獄服刑兩年。[8]

絕食與逝世

8月12日,麥克斯溫利與前一天參與1920年科克絕食英語1920 Cork hunger strike的囚犯一起關押在科克,並隨後轉移到布里克斯頓監獄英語HM Prison Brixton繼續絕食。[15]8月26日,英國政府聲明:「釋放市長會對愛爾蘭造成災難後果,可能導致愛爾蘭南部的軍隊和警察倒戈。」[13]

麥克斯溫利的絕食引起了全世界關注。美國人威脅抵制英國貨品、[來源請求]南美洲四國呼籲教皇干預、德國和法國亦舉行了示威活動。澳洲議員休·馬洪英語Hugh Mahon在抗議英國政府此舉後,因「在公開會議上發表煽動及不忠言論」被澳洲國會開除。兩週後,位於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工商僱員自治中心(CADCI)向英國首相發出請願書,要求釋放麥克斯溫利;其出版的《行動報》Acció英語Acció)亦為他發起了相關活動。[16]

絕食期間,經常有人在麥克斯溫利身邊放食物,勸他放棄,更在最後幾天試圖強制餵食。[13]1920年10月20日,他在絕食74天後陷入昏迷,於5天後逝世。他的遺體在倫敦南華克的聖佐治主教座堂,吸引了3萬人。[13] 當局擔憂都柏林會爆發大型示威,便將他的棺材直接轉移至科克。10月31日,於聖瑪利亞和聖亞納主教座堂舉行的葬禮吸引了大批人群。麥克斯溫利被葬在科克聖芬巴爾公墓英語St. Finbarr's Cemetery的共和黨人墓,由亞瑟·格里菲斯發表墓前演說。[13]

影響

Thumb
科克市政廳外的特倫斯·麥克斯溫利半身像。上頭以愛爾蘭語寫成:特倫斯·麥克斯溫利,1879–1920;眾議院議員、科克市長,1920年3月20日至10月25日

麥克斯溫利的政治著作集《自由的原則》(Principles of Freedom)在他死後的1921年出版,根據他於1911至12年間在愛爾蘭自由報撰寫的文章編輯而成。2023年,包括散文、戲劇、詩歌的作品集《The Art and Ideology of Terence MacSwiney: Caught in the Living Flame》出版。

麥克斯溫利的生平和作品在印度亦產生影響。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從麥克斯溫利其人及其著作中汲取了靈感,聖雄甘地亦有受到他的影響;[7] [17]《自由的原則》被翻譯成多種印度語言(包括泰盧固語)。[7]印度革命家巴格特·辛格崇拜麥克斯溫利,在回憶錄中提及了他。[18]當辛格的父親請求英屬印度政府赦免他的兒子時,巴格特引用了麥克斯溫利的話:「我相信,我的死比獲釋更有助粉碎大英帝國」,讓父親撤回請願書。1931年3月23日,他與另外兩名男子因殺害一名英國軍官而被處決。[來源請求]

除印度外,胡志明亦稱受到麥克斯溫利影響。麥克斯溫利逝世時,他正在倫敦工作,並說:「擁有如此公民的國家永不會投降。」[18]1920年11月1日,CADCI在巴塞隆拿發起示威,詩人兼政治家文圖拉·加索爾英語Ventura Gassol發表了一首讚揚麥克斯溫利的詩歌。[16]

1922年1月,麥克斯溫利的姐姐瑪麗·麥克斯溫利Mary MacSwiney英語Mary MacSwiney)在愛爾蘭接替了他的眾議院席位,發表反對《英愛條約》的言論。1921年大選英語1921 Irish elections,他的兄長肖恩·麥克斯溫利英語Seán MacSwiney在科克另一個選區當選,並同樣反對條約。 [19]

麥克斯溫利的絕食為後來的絕食者樹立榜樣,於1923年爆發了席捲全國的絕食抗議英語1923 Irish hunger strikes

1945年,他的獨生女莫伊拉·麥克斯溫利Máire MacSwiney英語Máire MacSwiney Brugha)與民族主義者、眾議院議員英語Teachta Dála卡哈爾·布魯阿英語Cathal Brugha之子盧埃里·布魯阿英語Ruairí Brugha結婚。後來,盧埃里成為眾議院議員、參議院議員,以及歐洲議會議員。2006年,莫伊拉出版了回憶錄《歷史的女兒:特倫斯·麥克斯溫利獨生女之回憶錄》(History's Daughter: A Memoir from the Only Child of Terence MacSwiney)。她於2012年5月逝世。[20]

科克公共博物館英語Cork Public Museum收藏了麥克斯溫利生平有關的文物。科克克勞福德美術館英語Crawford Art Gallery亦有展出由約翰·拉維利英語John Lavery爵士繪製的一幅肖像畫,以及其葬禮彌撒的畫。[來源請求]

於科克城北,有一所中學以麥克斯溫利命名,並設一所專門紀念他的房間。 [21]

2012年10月28日,一場紀念麥克斯溫利的友誼樹種植活動於南華克舉行。[22]

1920年,居住在巴黎的愛爾蘭裔美國作曲家斯旺·軒尼詩英語Swan Hennessy,將其第二弦樂四重奏,作品49用作「紀念科克市長麥克斯溫利」("à la Mémoire de Terence McSwiney, Lord Mayor de Cork")。1922年1月25日,由亞瑟·達利英語Arthur Warren Darley帶領的愛爾蘭四重奏於巴黎首次演出。[23]

作品

  • 詩歌《自由的音樂》(The Music of Freedom,麥克斯溫利使用筆名「Cuireadóir」);(Cork: The Risen Gaedheal Press, 1907)
  • 《命運戰士:愛爾蘭之軍:愛爾蘭激進派刊物》(Fianna Fáil: The Irish Army: A Journal for Militant Ireland);特倫斯·麥克斯溫利在科克撰寫及編輯的週刊,於1914年9月至12月期間共出版11期。
  • 劇本《革命家》 (Dublin & London: Maunsel and Co., 1914) ;來自互聯網檔案館
  • 《反抗之倫理:從天主教角度討論何時反抗政府方合法》(The Ethics of Revolt: A Discussion from a Catholic Point of View as to When it Becomes Lawful to Rise in Revolt Against the Civil Power, by Toirdhealbhach Mac Suibhne);(1918年的小冊子)
  • 詩歌《戰吼》(1918年)
  • 《自由的原則》(Dublin: The Talbot Press, 1921)
  • B. G. MacCarthy編輯,《無懼愚人嘲笑——特倫斯·麥克斯溫利詩集》(Despite Fools' Laughter. Poems by Terence MacSwiney);(Dublin: M. H. Gill and Son, 1944)

名言

  • 「勝利不是由造成最多痛苦的人,而是由承受最多痛苦的人獲得。」(It is not those who can inflict the most, but those who can suffer the most who will conquer.)[24];部分文獻將「conquer」寫作「prevail」。
  • 絕食當中:「我相信,我的死比獲釋更有助粉碎大英帝國」(I am confident that my death will do more to smash the British Empire than my release.)[25]
  • 對來訪牧師說的遺言:「你要見證我身為愛爾蘭共和國的士兵而死。」(I want you to bear witness that I die as a Soldier of the Irish Republic. )[26]
  • 「如果我死了,成果將會超越代價千倍。我想到這點就很高興,感謝上帝。」(If I die the fruit will exceed the cost a thousand fold. The thought of it makes me happy. I thank God for it.) [27]

相關條目

  • 愛爾蘭議會內部的家族
  • 凱文·巴里
  • 愛爾蘭革命期間被監禁的愛爾蘭議會成員名單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