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橋,又稱舟橋,最早見於中國周朝,是一種簡易橋樑,通過聯結可浮於水上的物體以臨時解決兩岸上交通問題,常見於軍事用途。先將小船舟用繩子綁起來串聯,再用木板平鋪於上,便於兩岸通行,這就是後來樑橋的雛形。
現在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浮橋是日本大阪的夢舞大橋。
軍用舟橋可以連接為浮橋,用於單點連續交通流;也可以作為漕渡門橋,用於多點分散斷續交通。連接浮橋時,可以使用一套、半套、四分之一套舟橋。克服大江河水障時,以可以多套舟橋連接使用。浮橋由於目標大,易遭敵方航空或炮兵火力打擊,通常是黃昏架設、夜間通行,拂曉撤收分散隱蔽。
舟橋分類:
- 按照噸位
- 輕型舟橋:載重量40噸以內。蘇聯的勒波波輕型舟橋,載重40噸,隊屬工兵團舟橋營裝備一套舟橋器材,包括36個舟、4個滾筒碼頭、4個三角碼頭,4艘汽艇,輔助器材、48輛越野汽車。
- 重型舟橋:載重量40-80噸。
- 特種舟橋:載重量80噸以上。如蘇聯公鐵兩用波波斯特種舟橋,全套器材配備550台汽車。
- 按橋腳舟配置形式
- 普通舟橋:橋腳舟分置式,「舟是舟,橋是橋,橋搭在舟上」。制式舟艇為橋腳,橋腳上以橋板和桁梁結合為上部結構。橋腳舟不是全河流橫斷面阻水,抗水上漂浮物,適合於水流湍急、流速大於2.5m/s,水情複雜的河流。蘇聯恩2波-32重型舟橋。第二代為特波波重型舟橋,每套舟橋器材包括三類核心器材:節套舟(橋腳舟)96個、30厘米高橋桁484副、重70多公斤的橋板768副,橋桁架間隙用螺杆固定;另有岸邊舟(碼頭)8個和汽艇(操舟機)12艘、吉斯157越野汽車116台,編制為一個舟橋團。可構築載重70噸浮橋或載重200噸以下漕渡門橋;每個舟橋班配備兩個節套舟以及相應的橋桁、橋板及加固器材,構成一個橋節門橋。
- 帶式舟橋(ribbon pontoon bridge):橋腳舟密集配置式,舟和上部結構(橋桁、橋面板)合一,直接拼接形成帶狀的浮橋。具有吃水淺、機動性好、架設撤收快等特點。蘇聯潑姆潑帶式舟橋1964年服役,是世界上第一種帶式舟橋。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軍隊使用潑姆潑帶式舟橋成功強渡蘇伊士運河。
- 水陸自行能力
- 自行舟橋(amphibious rig):橋車一體,舟、桁、橋、水上推進裝置、陸上行走機構結合為一體。上岸摺疊後是一輛履帶車輛,下水展開後兩隻浮體向兩側展開橫向構成舟橋的一個節節或者縱向航行成為一部浮渡門橋,駕駛室與發動機成為操舟機,自帶跳板。
- 履帶式自行舟橋:蘇聯第一代戈斯潑型履帶式重型自行舟橋,由於浮體只能向一側翻轉泛水,因此必須兩車並排結合成一座門橋;第二代潑摸摸-2型履帶式重型自行舟橋,自重36噸,單車形成的門橋最大載重42.5噸,可也可以雙車、三車並聯門橋,或組成50噸帶式浮橋的橋節,通常一個舟橋連有10車。[1]
- 輪式自行舟橋法國EFA輪式自行舟橋、德國M3浮門橋,蘇聯潑摸摸型「波浪」輪式自行舟橋
- 非自行舟橋
國際軍事舟橋「開闊水域」項目賽,由多國舟橋部隊參加。[2]
杜乃娟 張俊海 孫勇:「ΠMM-2自行舟橋水上展開的動力學研究」,《造船技術》 , 2012 (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