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莫爾(Hannah More 1745年2月2日—1833年9月7日)是一名英格蘭宗教作家、慈善家、詩人、劇作家,她是當時倫敦社交界、文藝圈裏的名人,藍襪子的領袖。
早年
她出生於布里斯托魚塘區(Fishponds),是當地一所學校校長雅各布·摩爾(1700-83)的第四個女兒(共五個)[1]。她的父親是她的啟蒙老師,教會了她拉丁語和數學,她的姐姐們又教過她法語[1]。 1758年,其父雅各布在布里斯托三一街(Trinity Street)創辦了一所女子寄宿學校,由漢娜的姐姐瑪麗和伊利沙伯運營,雅各布自己則在石山區(Stony Hill)創辦了一所男子學校。12歲時,漢娜進入姐姐們的學校學習,畢業後在那裏執教。[2]
1767年漢娜為了和薩默塞特郡Wraxall村一名叫威廉·特納的男子訂婚,退掉了自己在學校的股份[1]。但過了六年婚禮還是沒有舉辦,特納也沒有確定日期的意願,於是二人的婚約在1773年解除。這可能一度導致漢娜精神崩潰,她因此前往濱海韋斯頓附近的上山村(Uphill)療養。她最後從特納那裏獲得了200鎊年金作為補償,這使得她能夠有充足的閒暇時間進行文學創作。[2]
成年
她在教書時開始創作田園風格的劇作,以供她的女學生們表演。她的第一部作品是1762年完成的《The Search after Happiness》,到1780年代中期,它共售出10,000多本[3]。
她在1773年冬和姐姐們一起前往倫敦,在那裏結識了塞繆爾·約翰遜、約書亞·雷諾茲和愛德蒙·伯克等當時文藝界的精英。約翰遜其實不太喜歡她,認為她太過奉承別人,還是一個蹩腳詩人[1]。她參加了藍襪子運動,是伊利沙伯·蒙塔古沙龍的座上賓,並在那裏結識弗朗西斯·博斯科文、伊利沙伯·卡特、伊利沙伯·維西和赫斯特·沙蓬。[2]
她的劇作在倫敦獲得了成功,其《珀西》在1777年12月於皇家歌劇院上演,大衛·加里克為這部作品寫了開場白和謝幕詞[1]。
她在倫敦的生活並不順利,1785年她在薩默塞特郡北部的靈頓買下一棟別墅,和姐妹瑪莎開始避世的隱居生活。在那裏,她寫成了《尋找妻子的科勒布斯》(Coelebs in Search of a Wife)等多部作品,並在那裏去世,葬在當地的諸聖教堂中,留下的遺產捐給了教會和慈善機構。[4]
引用
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