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心境(英語:mood),或稱心態、心情等,是一種情感狀態。與情緒或感覺相反,心境不那麼具體、不那麼強烈並且不太可能被特定的刺激或事件激發或實例化。心境通常被描述為具有正價或負價。換句話說,人們通常談論心情好或心情不好。影響心境的因素有很多(如生理及心理狀態等),這些因素會對心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心境構成了人類體驗的背景。
心境也不同於氣質或個性特徵,後者甚至更持久。然而,樂觀和神經質等性格特徵會導致某些類型的心境。長期的心境障礙如臨床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被認為是情緒障礙。心境是一種內在的主觀狀態,但通常可以從姿勢和其他行為中推斷出來。 「我們可能會因意外事件而陷入心境,從見到老朋友的快樂到發現伴侶背叛的憤怒。我們也可能就是(單純)陷入心境而已。」[1]
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心情可以影響他們如何理解廣告所帶來的刺激。[2][3] 已發現情緒與性別相互作用(考慮其後天建構文化認知及生理、心理狀態等),以影響消費者對信息的處理。[2]
心境類型
積極心境可以由生活的許多不同方面引起,對整體人群有一定的影響。好心情通常被認為是沒有確定原因的狀態;人們不能準確地確定為什麼他們心情很好。當人們又乾淨的石板、良好的夜間睡眠,並且感受不到他們生活中的壓力的時候,他們似乎會有積極心境。
一般來說,積極心境可以提高創造性問題的解決能力和靈活而仔細的思考能力。[4] 一些研究表明,積極心境讓人們創造性、自由、更有想像力地思考。積極心境也能幫助那些想得太多和頭腦風暴的人。在一個實驗中,積極心境誘發的個體增強了遠程聯想任務(RAT)的表現,而RAT是一項需要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認知任務。[5] 此外,這項研究還表明,積極心境擴大了注意力選擇的廣度,便於令手頭的任務有用的信息變得更易於使用。因此,更多地獲得相關信息有助於成功地解決問題。積極心境也有助於抵制誘惑,特別是在吃垃圾食品方面。[6]
積極心境也被證明對認知也有負面影響。根據文獻「積極心境與分心的委婉表達有關」,「也有證據表明,至少當分散注意力的信息存在時,積極心境的人表現不佳」。[7] 該文章指出,外圍視野中的其他事情可能容易令積極心境的人分心;例如,如果你想在圖書館學習,你會看到人們不斷地走來走去或製造小噪音。這項研究基本上表明,積極心境會更難將注意力集中在手頭的工作上。特別是,快樂的人可能比悲傷的人對信息處理的享樂結果更敏感。因此,只有當考慮到信息會威脅到心境時,積極心境才會導致減少處理。相比之下,如果消息處理允許一個人保持或增強一個愉快的狀態,那麼積極心境不必引起比消極情緒更低水平的消息審查。[8] 假設關於來源的初始信息對與心境相和諧的期望是證實或駁斥的。具體而言,關源可信度或好感度,積極心境可能會導致比消極情緒更積極的期望。因此,積極情緒的人在遇到不可靠來源而不是可靠來源時應該更加驚訝。[8]
與積極心境一樣,消極心境對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情緒是一種基本心理狀態,它可以作為一個事件的反應發生,也可以在沒有明顯的外部原因的情況下浮現。由於沒有引起消極心境的意向對象,心境不會有具體的開始和停止日期。它可以持續數小時、數天、數周或更長時間。消極心境可以操縱個體如何解釋和翻譯周圍的世界,也可以指導他們的行為。
消極心境會影響個體對事物的判斷和感知。[9] Niedenthal和Setterlund(1994)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人會感知與他們目前的心情一致的事物。消極心境(大多是低強度的)可以控制人類如何感知情緒一致的物體和事件。例如,Niedenthal和Setterland用音樂來誘導積極和消極的心境。悲傷的音樂被用作誘發消極心境的刺激,參與者將其他事物標記為消極的。這些消極心境可能會導致社交關係方面的問題。[9] 例如,有一種不良消極心境調節是,誇大消極心境以引起他人的支持和反饋,並保障自己存在感的過度活動做法(overactive strategy)。另一種不良消極心境調節是,壓抑消極心境並疏遠他人,以避免他人不在而造成的沮喪和焦慮的阻塞做法(disabling strategy)。
消極心境大多數與抑鬱、焦慮、暴戾、自卑、生理上的壓力和性冷淡有關。但是有證據表明,某些人在體驗壓抑感或焦慮時,他們更能被激發性慾。總的來說,男性比女性更能在上述情況下感受到性刺激。消極心境經常被打上「無用」的標籤,因為它可以影響一個人處理信息的能力;令他們只關注消息的發送者。而當人們處於積極心境下,他們就能同時關心信息的內容與信息的發送者。這會造成人們社交上的障礙。
焦慮等消極心境經常會讓人錯誤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況。艾奧瓦大學的教授Jerry Suls表示,人們在感受壓抑和焦慮時會窮思竭慮。雖然人的情感狀態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但這些受影響的人卻不是疑病症患者。[10]
儘管消極心境經常被認為是不好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消極心境都是有害的。消極狀態解除模型說明了人們有着與生俱來的減少消極心境的方法。人們可以通過做一些諸如幫助別人、微笑一下等其他改善心境的事情(也被稱為心境修復措施)來減少自己的消極心境。因此,消極心境可以使人更加樂於助人,因為幫助別人可以減少他自己不好的感覺。[11]
影響心情的因素
睡眠與心情之間有着複雜,且未被人們所完全認識的關係。當一個人缺少睡眠時,最常見的現象就是這個人會更容易被激怒,更能感受到壓力,不再有往日的活力。「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暫的睡眠缺失也能對心情產生顯著的影響。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者們做了一項試驗,參加試驗的人們在一周中每晚只有4.5小時的睡眠時間,而他們普遍表示,這一周中他們感覺更有壓力,感受到了憤怒、沮喪、和心力交瘁。當這些參加試驗的人們恢復到了正常的睡眠時間時,他們立馬感受到了心情上的巨大變化。」[12] 普遍來說,晚睡的人們比起正常睡眠的人們,有更少的活力和喜悅感。[13]
但是有一部分個例,他們在睡眠缺失後卻比平日精力更加充沛,意識更加清醒,心情也更好了。這種結果經常顯現在夜貓子,或者心情壓抑的人們身上。正因如此,這項研究結果被用來作為治療重性抑鬱障礙的手段之一。[14][15]
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吃更多的水果、蔬菜,能讓人們收穫更多的幸福感和愉悅的心情。這一證據與社會經濟地位、運動、吸煙和身高體重指數(BMI)等人口或健康變量無關。[16] 更多的研究也顯示了食用更多的水果與感到冷靜、歡樂、活力、積極之間有着明顯的因果關係。[17]
近期的研究[18]表明主動擺出的面部表情可以使身體產生與之相似的情緒。保羅·艾克曼和他的同事研究了情緒的面部表情,發現一些特定的情緒與特定的面部肌肉的運動之間有着一些聯繫。每個基本的情緒都與一些獨特的面部表情有關。表情的感官反饋有助於情感上的感受。例如,微笑一下可以使讓你感覺開心一點。面部表情對自我認為的憤怒和快樂有很大的影響,進而會對你的情緒產生影響。艾克曼發現這些情緒的表情在不同文化中是普遍而可以識別的。
心境障礙
抑鬱、慢性壓力、躁鬱症等被認為心境障礙。有人認為,這種障礙通常是大腦神經遞質中化學失衡造成的。但某些研究的結果卻明顯與這項表述相悖。[19]
社會心境
社會心境,即羅伯特·普萊切特的社會經濟學理論中所提出的集體共同心態(Nofsinger 2005; Olson 2006)。這個理念主要用於經濟學(投資)領域。
相反
參見
註釋及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