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於1903年11月3日正式落實,巴拿馬共和國成立。巴拿馬於1821年脫離西班牙之後,就透過《巴拿馬獨立法案》併入了大哥倫比亞聯邦。由於巴拿馬遠離波哥大政府,而且與大哥倫比亞其他地區之間沒有實際的陸路交通,因此巴拿馬與該國南部其他地區的聯繫一直很脆弱。 1840-41年,湯馬士·德·埃雷拉建立了一個短暫的獨立共和國。僅獨立13個月就併入哥倫比亞的巴拿馬,一直是經常發生叛亂的省份,特別是1885年的巴拿馬危機,還引來了美國海軍干預。
建造巴拿馬運河的先行者是法國。法國與哥倫比亞達成條約,在地峽開鑿海平面運河;然而,法國超支以及巴拿馬運河貪污醜聞導致運河項目被擱置了十年。隨後幾年,地方分裂主義者藉千日戰爭的政治動盪鼓動政治脫離哥倫比亞,建立一個獨立的共和國。當美國尋求接管運河項目時,引證了難以與哥倫比亞政府合作。於是在法國金融家菲臘·比諾-瓦里亞協助下,巴拿馬宣佈自哥倫比亞獨立,同時與美國締約授權美方修建運河。
美國是第一個承認這個新生共和國獨立的國家,並派遣美國海軍阻止哥倫比亞在新共和國成立之初奪回當地。美國獲得運河周邊土地(即巴拿馬運河區)的永久租賃權,一來是感謝它保護共和國的角色,二來是建造運河的需要。後來運河區根據《巴拿馬運河條約》的條款回歸巴拿馬 。
在美國之後,許多其他國家迅速承認了共和國的獨立,儘管哥倫比亞拒絕這樣做,直至1909年巴拿馬交付50萬美元償還其在獨立時所欠哥國債務的份額。
序幕
1821年11月28日脫離西班牙獨立後,巴拿馬成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部分。該共和國包括今天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拿馬和厄瓜多爾大部分地區。
脫離西班牙後,聯邦派和集權派之間的政治鬥爭導致巴拿馬的行政和司法管轄區地位發生變化。在中央集權之下,巴拿馬成為了地峽省(Departamento del Istmo),而在聯邦制期間,它又成為了巴拿馬州(Estado Soberano de Panamá)。
1885年危機
1846年哥倫比亞和美國之間簽訂的《馬利亞里諾-比德萊克條約》 [1]保證美國在巴拿馬問題保持「中立」,才擁有哥倫比亞地峽省的穿越權。1885年3月,哥倫比亞派出原本駐紮在巴拿馬的部隊與其他省份的叛軍作戰,縮減了在巴拿馬的軍事防衛。這些有利條件使巴拿馬發生叛亂。縱使1846年在條約許下了承諾,美國依然違背條約派出了海軍入侵。
1885年,美國佔領了巴拿馬科隆市,因此當時擁有美洲最強大艦隊的智利派遣了埃斯梅拉達巡洋艦佔領巴拿馬城。埃斯梅拉達號的船長奉命停止美國以任何方式達到吞併巴拿馬的最終目標。[2]
千日戰爭
千日戰爭(1899年至1902年)是19世紀自由黨和保守黨之間的眾多武裝鬥爭之一,重創了哥倫比亞,包括巴拿馬在內。這場新的內戰以《威斯康星條約》的簽署作結。不過,自由黨領袖維多利亞諾·洛倫索拒絕接受該協議的條款,並於1903年5月15日被處決。
1903年7月25日,巴拿馬報紙El Lápiz的總部遭到巴拿馬軍事指揮官,時任哥倫比亞戰爭部長的弟弟何西·華斯基斯·科博將軍下令襲擊,以報復他們就巴拿馬的處決和抗議發表詳盡敘述。此事讓巴拿馬自由主義者對波哥大保守黨政府失去信任,使他們後來加入了分離主義運動。
1903年,美國和哥倫比亞簽署了《海-埃蘭條約》,確定建設巴拿馬運河的定案,但是因為哥倫比亞國民議會在1903年8月12日否決了(由哥倫比亞政府提出的版本)而不能成事。於是,美國轉而支持巴拿馬的分離主義運動,奪取法國嘗試修建不果的運河的控制。
分離獨立
巴拿馬政客何西·多明戈·德·奧瓦爾迪亞獲選續任巴拿馬州長,並受到分離主義運動的支持。另一名叫何西·阿古斯丁·阿蘭戈的巴拿馬政客開始計劃革命和獨立。由於哥倫比亞政府態度消極,分離主義者想直接與美國談判建造巴拿馬運河。
分離主義網絡由阿蘭戈、曼紐·阿馬多爾·古里路博士、尼卡諾爾·德·奧瓦里奧(Nicanor de Obarrio)將軍、列卡度·阿里亞斯、費德里科·博伊德、卡路士·康斯坦丁諾·阿羅塞梅納(Carlos Constantino Arosemena)、湯馬士·阿里亞斯、曼紐·埃斯皮諾薩·巴蒂斯塔等人組成。阿馬多爾·古里路負責去美國爭取分裂計劃的支持。他還獲得了一些重要巴拿馬自由主義領袖的支持,以及另一位軍事指揮官埃斯特萬·韋爾塔斯的支持。
在強而有力的支持下,分裂運動將1903年11月定為起事時間。然而,謠言已經在哥倫比亞四處流傳,不過由哥倫比亞政府管理的信息就認為尼加拉瓜正計劃入侵巴拿馬北部一個名為卡洛韋博拉的地區。政府從巴蘭基亞的蒂拉多雷斯營(Tiradores Battalion)部署了部隊,並指示指揮官頂替政府不信任的巴拿馬州長何西·多明戈·德·奧瓦爾迪亞和埃斯特萬·韋爾塔斯將軍。
蒂拉多雷斯營由胡安·托瓦爾(Juan Tovar)將軍和拉蒙·阿馬亞(Ramón Amaya)將軍率領,於1903年11月3日早晨抵達巴拿馬城市科隆。部隊在前往巴拿馬城的途中出了麻煩,因為巴拿馬鐵路當局同情分離主義運動,而造成了延誤。抵達巴拿馬城後,部隊交由上校埃利塞奧·托雷斯(Eliseo Torres)指揮。巴拿馬哥倫比亞營(Colombia Battalion)的指揮官韋爾塔斯將軍下令逮捕托瓦爾和跟隨他的其他官員。
11月3日晚,哥倫比亞波哥大號炮艇向巴拿馬城開炮,造成人身傷害,並打死了原籍中國鶴山的華人黃光宇。[3]
一個由指揮官約翰·哈伯德(John Hubbard)指揮的美國海軍巡邏艦納什維爾號(PG-7)也有幫忙推遲哥倫比亞部隊登陸科隆,並堅稱要尊重鐵路的「中立」,來達成干擾哥國部隊的任務。
隨着哥倫比亞軍隊被鎮壓下來,革命軍政府也宣佈地峽省分離,並宣佈巴拿馬獨立。在巴拿馬港灣的一個海軍中隊被俘而沒有抵抗。
巴拿馬市政委員會的主席德梅特里奧·H·布里德成為「事實上的」巴拿馬總統,並於1903年11月4日任命一個臨時軍政府,執政全國,直到1904年2月制憲國民大會選舉選出曼紐·阿馬多爾·古里路成為憲法上第一位總統。 由於海底電纜出問題,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的消息在1903年11月6日才傳達波哥大。
反應
1903年11月13日,美國正式承認巴拿馬共和國(在11月6日和7日非正式承認巴拿馬共和國之後)。1903年11月18日,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與法國人菲臘·比諾-瓦里亞簽署了《美巴條約》。沒有任何巴拿馬人簽署該條約,儘管比諾-瓦里亞是以巴拿馬的外交代表身份出席(官職是他向叛軍提供財政援助而購得的),即使他在獨立前的十七年來並非在巴拿馬生活,而之後也從未回到當地。[4]該條約後來得到了巴拿馬政府和美國參議院的批准。
哥倫比亞駐厄瓜多爾大使埃米利亞諾·伊薩薩(Emiliano Isaza)獲告知巴拿馬的局勢,但為防波哥大起義而未有通知哥倫比亞政府。哥倫比亞政府隨後派遣了一個外交使團前往巴拿馬,嘗試讓他們重新考慮。他們建議讓哥倫比亞參議院批准工程,只要他們重新考慮《海-埃蘭條約》而不是《美巴條約》,兼提議將巴拿馬城定為哥倫比亞的首都。[5][可疑]
使團在五月花號艦船上與康斯坦丁諾·阿羅斯梅納、托馬斯·阿里亞斯和尤塞比奧·莫拉萊斯(Eusebio A. Morales)組成的巴拿馬代表團會面,代表團拒絕了所有提議。隨後,哥倫比亞隨後派出了由知名政客和政治人物組成的代表團;拉斐爾·雷耶斯將軍、佩德羅·內爾·奧斯皮納、豪爾赫·奧爾金和魯卡斯·卡瓦列羅(Lucas Caballero),與巴拿馬相同的代表以及卡路士·安東尼奧·門多薩、尼卡諾爾·德·奧瓦里奧(Nicanor de Obarrio)和安東尼奧·蘇維塔(Antonio Zubieta)會談,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巴拿馬獨立引起了智利當局對美國影響力擴張的警覺。這使到智利極力反對美國購買加拉帕戈斯群島以及在當地建立類似關塔那摩灣的海軍基地。智利的做法得到英、德兩國支持。[6]
次序 | 國家 | 承認日期 |
---|---|---|
1 | 美國 | 1903年11月6日[7] |
2 | 法國 | 1903年11月14日 |
3 | 中國 | 1903年11月26日 |
4 | 奧匈帝國 | 1903年11月27日 |
5 | 德國 | 1903年11月30日 |
6 | 丹麥 | 1903年12月3日 |
7 | 俄羅斯 | 1903年12月6日 |
8 | 挪威 | 1903年12月7日 |
9 | 瑞典 | 1903年12月7日 |
10 | 比利時 | 1903年12月8日 |
11 | 尼加拉瓜 | 1903年12月15日 |
12 | 秘魯 | 1903年12月19日[8] |
13 | 古巴 | 1903年12月23日 |
14 | 意大利 | 1903年12月24日 |
16 |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 1903年12月26日 |
17 | 日本 | 1903年12月28日 |
18 | 瑞士 | 1903年12月28日 |
19 | 哥斯達黎加 | 1903年12月28日 |
20 | 危地馬拉 | 1904年1月15日 |
21 | 韓國 | 1904年1月24日 |
22 | 荷蘭 | 1904年2月6日 |
23 | 波斯 | 1904年2月 |
24 | 委內瑞拉 | 1904年2月3日[9] |
25 | 智利 | 1904年3月1日[10] |
26 | 墨西哥 | 1904年3月1日[11] |
27 | 巴西 | 1904年3月2日[12] |
28 | 阿根廷 | 1904年3月3日 |
29 | 暹羅 | 1904年3月4日 |
30 | 洪都拉斯 | 1904年3月 |
31 | 薩爾瓦多 | 1904年3月 |
32 | 西班牙 | 1904年5月10日 |
33 | 聖座 | 1904年5月 |
34 | 葡萄牙 | 1904年5月21日 |
35 | 塞爾維亞 | 1904年6月 |
36 | 巴拉圭 | 1904年7月 |
37 | 羅馬尼亞 | 1904年7月 |
38 | 希臘 | 1904年 |
39 | 烏拉圭 | 1904年 |
40 | 厄瓜多爾 | 1904年9月21日[13] |
41 | 哥倫比亞 | 1909年1月7日[14] |
參見
- 運河區的郵票和郵政歷史
-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 拉丁美洲-美國關係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