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隕龍(屬名:Titanomachya,命名自希臘神話中的提坦之戰)是泰坦巨龍類蜥腳下目恐龍巳滅絕的一個屬,來自阿根廷晚白堊世殖民地組。屬下包括單一物種吉氏巨隕龍(T. gimenezi)。巨隕龍是種相對較小的泰坦巨龍類,體重處在7.8公噸(8.6短噸)左右。
巨隕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演化支: |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
演化支: | †真泰坦巨龍類 Eutitanosauria |
總科: | †薩爾塔龍總科 Saltasauroidea |
屬: | †巨隕龍屬 Titanomachya Pérez-Moreno et al., 2024 |
模式種 | |
†吉氏巨隕龍 Titanomachya gimenezi Pérez-Moreno et al., 2024
|
發現與命名
正模標本MPEF Pv 11547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丘布特省巴約山惡魔坡隕石坑(Bajada del Diablo crater)附近殖民地組的沉積物中。該標本由一具部分關節連接的不完整骨骼組成,包括一節尾椎、幾根破碎的肋骨、兩個髓弓、左肱骨、骨盆碎片、兩個部分股骨、兩個脛骨和腓骨及兩個部分距骨。[1]
2024年,佩雷斯-莫雷諾等人據此化石遺骸描述了泰坦巨龍類蜥腳下目新屬新種吉氏巨隕龍(Titanomachya gimenezi)。該地層還發現屬於薩爾塔龍超科泰坦巨龍類的兩節部分尾椎,但未被歸入巨隕龍。屬名取自希臘神話中的提坦之戰(該戰役中奧林匹斯諸神與提坦巨人作戰並擊敗後者),指該物種生存年代接近泰坦巨龍類滅絕的時間。種名致敬奧爾加·吉梅內斯(Olga Giménez)及其對阿根廷丘布特省恐龍古生物研究的貢獻。[1]
巨隕龍代表巴塔哥尼亞中部白堊紀末期沉積物中發現的首個薩爾塔龍超科恐龍。唯一來自北巴塔哥尼亞山地的其它薩爾塔龍超科是同時期的無畏龍,發現於阿根廷堡壘山組。[1]
描述
巨隕龍是種身長估計為6米(20英尺)的小型泰坦巨龍類。[2]其體重可能介於5.8和9.8公噸(6.4和10.8短噸)之間,平均下來則為7.8公噸(8.6短噸)。正模標本是具成年個體,體型與某些近親相仿(如內烏肯龍和薩爾塔龍),但正如為提高承重能力而改良的距骨所示,巨隕龍的體重可能要大於前者。距骨形態介於巨像龍類和薩爾塔龍超科之間。[1]
分類
佩雷斯-莫雷諾等人(2024年)將巨隕龍加入系統發育分析並發現其屬於岩盔龍類演化支,後者本身則被恢復為薩爾塔龍超科的下級演化支。該結果與2023年巴斯汀格里巨龍描述中的結果類似。[3]佩雷斯-莫雷諾等人的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1]
真泰坦巨龍類 Eutitanosauria |
| |||||||||||||||||||||||||||||||||||||||||||||
古生態學
巨隕龍發現於殖民地組的露頭中,後者的地質年齡處於馬斯特里赫特階(白堊紀)至古新世(古近紀)邊界。[4]該地層最為知名的是阿貝力龍科獸腳類食肉牛龍及其它爬行類化石,包括龜鱉目的巴塔哥尼亞龜及蛇頸龍亞目的卡瓦泳龍和丘布特泳龍。[5][6][7]雖然巨隕龍代表了該地層命名的首個食植恐龍,但也發現了分類不明的鴨嘴龍類及甲龍類殘骸。與巨型泰坦巨龍類相比,巨隕龍較小的成年尺寸可能是與多樣性不斷增加的其他食植動物種間競爭的結果。[1][2]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