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稱顳動脈炎,為主要進犯大型血管的發炎性疾病[4][7]。症狀包含頭痛、太陽穴疼痛、流感樣症狀、複視、張口困難(jaw claudication)[3]。併發症包含眼動脈阻塞,造成視力受損、主動脈剝離,以及主動脈瘤等等[4]。巨細胞動脈炎與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4]。
巨細胞動脈炎 | |
---|---|
又稱 | 顳動脈炎(Temporal arteritis)、顱動脈炎(cranial arteritis)[1]、霍頓氏病(Horton disease)[2]、senile arteritis[1]、granulomatous arteritis[1] |
頭頸部的動脈 | |
症狀 | 頭痛、太陽穴疼痛、流感樣症狀、復視、張口困難[3] |
併發症 | 視覺受損、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4] |
起病年齡 | 50歲以上[4] |
病因 | 動脈的血管滋養管發炎[4] |
診斷方法 | 血液檢查、臨床症狀、顳動脈組織切片[4] |
鑑別診斷 | 高安氏動脈炎[5]、中風、初級類澱粉症[6] |
治療 | 糖皮質激素、雙磷酸鹽類、氫離子泵阻斷劑[4] |
預後 | 預期壽命:通常不受影響[4] |
盛行率 | 約每年每15000人會有一人發生(>50歲者)[2]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風濕病學、急診醫學 |
ICD-11 | 4A44.2 |
ICD-10 | M31.5、M31.6 |
ICD-9-CM | 446.5 |
OMIM | 187360 |
DiseasesDB | 12938 |
MedlinePlus | 000448 |
eMedicine | 1147184、332483 |
Orphanet | 397 |
巨細胞動脈炎的詳細致病原因目前尚未闡明[2]。大型動脈的血管滋養管發炎可能為潛在致病機轉[4]。該疾病主要進犯頭頸部的血管,但有時也會進犯胸部的血管[4][8]。診斷需依據症狀、抽血檢查,及醫學影像進行,若須確診必須進行淺顳動脈的活體組織切片[4]。然而有約10%患者的顳動脈是正常的[4]。
治療上通常會給予高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prednisone)或潑尼松龍(prednisolone)[4]。症狀緩解後,每兩周可以減少約10-20%的劑量[4]。減藥到一定劑量後,則需減緩減藥速度[4]。為了避免類固醇的副作用,治療上也可以配合雙磷酸鹽類避免骨質流失,或是氫離子泵阻斷劑減少腸胃道症狀[4]
巨細胞動脈炎通常只會在50歲以上發生,其中更常見於70歲以上的人[4]。約有15,000分之一的50歲以上患者可能發生[2]。女性[4]、北歐人又較其他族群容易發生[5]。患者的預期壽命通常不受影響[4]。該病於1890年首次為人記述[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