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瑪文化(Weimar culture)是威瑪共和期(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至1933年希特拉政權成立)在德國產生的諸文化[1]

Thumb
包浩斯
Thumb
柏林的劇場(1931年)
Thumb
藍天使(1930)由約瑟夫·馮·斯坦伯格執導。

概要

當時的德國是文學哲學藝術的先進國[2][3],特別是1920年代的柏林是威瑪文化的中心[1]。威瑪文化相較於傳統的德國文化,擁有強烈的現代主義世界主義的性格。

德國的知識環境可見重要的新展開,1918年,國內的大學首度對猶太人學者敞開門戶,例如愛因斯坦卡爾·曼海姆等。猶太人在諸分野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是,這些文化被納粹黨視為「頹廢的」。1933年,伴隨着希特拉政權成立,這些頹廢文化的領導者只能選擇迎合,否則遭受迫害或被迫流亡海外,例如美國英國等。

關連項目

腳註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