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都萬,又稱奧杜韋文化(Oldowan)模式I,是在史前普遍使用的一種石器的工業考古學(Industrial Archeology)風格。這些早期的工具十分簡易,其典型技術特徵為「砍砸器」。砍砸器是從石核的部分表面去除石片,形成用於切割、砍砸和刮削的鋒利邊緣,對於從石核敲出的石片所進行的表面微觀分析表明,某些石片也作為切割植物和屠宰動物的工具[2]。在舊石器時代初期(260萬年前至至少170萬年前)非洲、南亞、中東和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古人類(早期人類)皆使用過奧都萬工具。緊隨在該技術工業之後的是更為複雜的阿舍利工業(在埃塞俄比亞阿法爾地區戈納有兩個與直立人有關的遺址,分別距今150萬年和126萬年,遺址兼具奧都萬及阿舍利工具)。[3]

Quick Facts 地理範圍, 時期 ...
奧都萬
Thumb
地理範圍歐亞非大陸
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
時間公元前260萬年–170萬年
主要遺址奧杜維峽谷
先前文化洛邁奎英語Lomekwi[1]
繼承文化阿舍利
Close

「奧都萬」(Oldowan)一詞取自坦桑尼亞奧杜維峽谷遺址,考古學家路易斯·李奇於1930年代在那裏發現了第一批奧都萬石器。然而,當代一些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更傾向於用「模式1」工具一詞來指稱礫石工具工業(包括奧都萬),「模式2」指稱雙面加工工具(包括阿舍利手斧),「模式3」指稱準備好核心英語Prepared-core technique之工具(最著名的是勒瓦婁哇技法[4]),等等。[5]

目前對奧都萬工具的分類仍有所爭議。瑪麗·李奇是第一個建立系統對奧都萬聚簇(assemblage)進行分類的人,並根據規定的用途建立了她的系統,該系統包括砍砸器刮削器英語Scraper (archaeology)和捶打器。[6][7]然而,由於對人造石器用途的假設仍存在問題,近期對奧都萬聚簇的分類主要集中在製品方面。例如,Isaac等人的三類別:「打製修理類」(Flaked pieces,石核/砍砸器)、「廢片類」(Detached pieces,石片和碎片)、「打擊類」(Pounded pieces,用於錘打的礫石等)和 「未經打擊的產品英語Manuport」(運送至遺址的石塊)。[8]奧都萬工具有時被稱為「礫石工具」,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生產所選的胚料已經很像礫石形式的最終產品。[9]

目前尚未弄清楚是哪一種類人猿創造並使用了奧都萬工具,通常奧都萬工具的出現與驚奇南方古猿這個物種有關[10],並與能人匠人等早期人屬物種一起蓬勃發展。早期直立人似乎繼承了奧都萬技術,並在170萬年前開始將其完善為阿舍利工業。[11]

尼古拉斯·托斯英語Nicholas Toth(Nicholas Toth)的研究表明,對早期石器製造者而言,最重要的工具可能是從砍砸器和礫石工具取下的鋒利石片,而非砍砸器和礫石工具本身。[12][13][14][15]

Thumb
奧都萬傳統的砍砸器。


Thumb
石器(奧都萬風格)德馬尼西古生物遺址(右,1.8mya,複製品),與更「現代」的阿舍利風格(左)相比較
Thumb
奧杜維峽谷出土的砍砸,已有180萬年曆史
Thumb
來自埃塞俄比亞梅爾卡-康恰爾考古遺址英語Melka Kunture (Melka Kunture)可追溯到公元前170萬年的奧都萬砍砸器
Thumb
斗羅河(西班牙瓦拉多利德)第四紀河階出土的原始斧頭可追溯至奧都萬/阿貝維爾時期(舊石器時代)。





工具

形狀和用途

瑪麗·李奇將奧都萬工具分為重型、輕型、可利用的碎片(utilized pieces)和廢片(debitage)。[16]重型工具主要是石核工具。砍砸器的一側帶有刀刃,如果刀刃是透過剝落石核的一個面而形成,就是單面的(unifacial),如果是剝落兩個面,那麼就是雙面的(bifacial)。盤狀工具(Discoid tools)則大致為圓形,有外圍刀刃。多面體工具(Polyhedral tools)的刀刃是多面體的形狀。此外,還有球狀的錘石。

輕型工具主要是石片工具。有刮削器、錐子(有用於鑽孔的尖端)和雕刻器(有用於雕刻的尖端),有些功能也是重型工具所擁有的。例如,重型刮削器。

可利用的碎片工具是指一開始只有一個目的,卻被偶然利用。

奧都萬工具可能有很多用途,這些用途是透過對現代類人猿和狩獵採集者的觀察發現的。例如有些石頭會作砧座之用,可透過錘石在砧座上敲裂堅果和骨頭。充滿破損和凹痕的石頭證明了這種用途的可能性。

重型工具可以作為用於木材加工的斧頭,砍砸器和大石片都可能被用於此目的。例如一旦將木材分離,就可以用刮削器刮干淨,或者用尖狀器將其挖空。透過觀察用於刮削木材的刀刃所特有的微觀變化,這種用途就可得到證明。奧都萬工具也可以用來準備皮革,獸皮必須透過劃破、刺穿和刮淨殘留物來進行切割,石片最適用於此目的。

勞倫斯·基利(Lawrence Keeley)追隨謝爾蓋·塞門諾夫(Sergei Semenov)的腳步,重新製造了工具,並依最初推測的用途來使用,接着對這些工具的刀刃進行微觀研究(使用高功率光學顯微鏡)。他發現這些使用特徵的痕跡與史前工具的痕跡相符。用電子顯微鏡研究骨頭上的切割痕跡也得出類似的結果。

遺址

完整的奧都萬遺址一覽表無法在此處列出。一些較知名的遺址包括:  

Thumb
庫比福勒(英語:Koobi Fora)
庫比福勒英語Koobi Fora
斯瓦特克朗(英語:Swartkrans)
斯瓦特克朗英語Swartkrans
Monte Poggiolo(英語:Monte Poggiolo)
Monte Poggiolo英語Monte Poggiolo
Kozarnika(英語:Kozarnika)
Kozarnika英語Kozarnika
斯泰克方丹(英語:Sterkfontein)
斯泰克方丹英語Sterkfontein
Riwat(英語:Riwat)
Riwat英語Riwat
烏比迪亞(英語:Ubeidiya)
烏比迪亞英語Ubeidiya
Kashafrud(英語:Kashafrud)
Kashafrud英語Kashafrud
歐亞非大陸的地圖顯示了奧都萬工業的重要地點(可點擊地圖)。

筆記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