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首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柯士甸(英語:Austin ,官話中又譯「奧斯丁」或「奧斯汀」),是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首府、特拉維斯縣縣治,也是德州大學的所在,以及眾多高科技企業所在的高科技城,又因瀕臨德州丘陵地形之起點,故有「矽丘」(Silicon Hills)之稱,以與美國西部傳統電子重鎮矽谷相呼應。
柯士甸 Austin | |
---|---|
市 | |
柯士甸市 City of Austin | |
格言:Live Music Capital of the World[1] | |
坐標:30°18′00″N 97°44′00″W | |
國家 | 美國 |
州 | 德克薩斯州 |
縣 | 特拉維斯縣 |
建立 | 1835年 |
設市 | 1839年12月27日 |
語源 | 史蒂芬·F·柯士甸 |
政府 | |
• 類型 | 議會-經理制政府 |
面積 | |
• 市 | 790.1 平方公里(305.1 平方英里) |
• 陸地 | 771.5 平方公里(297.9 平方英里) |
• 水域 | 18.6 平方公里(7.2 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11,099.91 平方公里(4,285.70 平方英里) |
海拔 | 88 - 405 公尺(289 - 1,450 英尺) |
人口(2010) | |
• 市 | 790,390人 |
• 估計(2018[2]) | 964,254(全美第11) |
• 密度 | 1,228.6人/平方公里(3,182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2,168,316 |
時區 | CST(UTC-6) |
• 夏時制 | CDT(UTC-5) |
美國郵區編號 | 78701-78705, 78708-78728, 78730-78739, 78741-78742, 78744-78769 |
電話區號 | 512 |
網站 | www.austintexas.gov |
柯士甸和周邊地區至少在公元前9200年就有人居住了[3]。當歐洲殖民者抵達時,這裏由通卡瓦人佔據。科曼奇人和利潘阿帕奇人也常來往此地[4]。西班牙人曾到此地探險,但一直沒有建定居[5]。
1839年,德薩斯從墨西哥獨立不久之後,德薩斯共和國議會決定以史蒂芬·F·柯士甸的名義建立一個新首都,共和國第二任總統米拉博·拉馬爾(Mirabeau B. Lamar)選址於窩打老(Waterloo)鎮,此即今柯士甸的前身。[6][7]
1983年,德州大學、柯士甸市政府、德州州政府和美國一些高科技企業聯手發展在柯士甸成立了Micro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Consortium(MCC),這是柯士甸的第一家高科技企業。由於MCC是一個聯營企業,美國各個高科技企業都會派人來參與,各大公司的行政主管等漸漸認識到柯士甸是一個非常適合居住的地方(見「城市規劃·與其他城市比較」一段),也具有非常好的高科技發展潛力,於是各大公司紛紛來柯士甸設立分部,其中包括有IBM、思科、英特爾、AMD、摩托羅拉、飛思卡爾、太陽電腦、三星等。與此同時,當時還就讀德州大學的戴爾創始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開始自行組裝並售賣其所組裝的電腦,漸漸發展成戴爾企業,至今其總部仍然在柯士甸市。
由於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搬來柯士甸,柯士甸漸漸獲得了「矽山」(Silicon Hill)之稱,與加州的矽谷相呼應。
柯士甸位於德州中部丘陵地帶(Hill Country),在三大主要城市(侯斯頓、達拉斯和聖安東尼奧)之間,交通十分方便。
柯士甸屬副熱帶濕潤氣候,冬無嚴寒,降水充足而集中在5、6、和10月。冬季溫和,時而偏向溫暖,日最高氣溫低於或等於5 °C(41 °F)的平均日數為3.3天,日最低氣溫低於或等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12天,低於或等於−5 °C(23 °F)的平均日數為0.9天;夏季酷暑漫長,日高溫達30 °C(86 °F)的日數年均有156天,達38 °C(100 °F)的有29天;日低溫達25 °C(77 °F)的年均日數為27天。[8]最冷月(1月)均溫11.2 °C(52.2 °F),極端最低氣溫−19 °C(−2 °F)(1949年1月31日)。[8]最熱月(8月)均溫30.3 °C(86.5 °F),極端最高氣溫44 °C(112 °F)(2000年9月5日與2011年8月28日)。[8]無霜期平均為293天(2月16日至12月5日)。[8]年均降水量約921毫米(36.25英寸),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290毫米(11.42英寸)(1954年),最多為1,643毫米(64.68英寸)(1919年)。[8]年均降雪量為0.5厘米(0.2英寸);許多冬季的積累降雪量微少以致難以測量或許無雪,1937–38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28厘米(11.0英寸)。[8]
德州柯士甸Camp Mabry/KATT(1991–2020年正常值,1891年至今極端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32 (90) |
37 (99) |
37 (98) |
37 (99) |
40 (104) |
43 (109) |
43 (110) |
44 (112) |
44 (112) |
38 (100) |
33 (91) |
32 (90) |
44 (112) |
平均最高溫 °C(°F) | 26.7 (80.1) |
29.0 (84.2) |
30.9 (87.7) |
33.2 (91.8) |
35.3 (95.5) |
37.5 (99.5) |
39.1 (102.3) |
39.9 (103.9) |
37.7 (99.9) |
34.3 (93.7) |
29.6 (85.3) |
26.9 (80.5) |
40.7 (105.3) |
平均高溫 °C(°F) | 16.9 (62.5) |
19.2 (66.5) |
22.9 (73.3) |
26.8 (80.3) |
30.5 (86.9) |
34.0 (93.2) |
35.9 (96.6) |
36.6 (97.8) |
33.0 (91.4) |
28.1 (82.5) |
21.9 (71.5) |
17.7 (63.9) |
26.9 (80.5) |
平均低溫 °C(°F) | 5.4 (41.8) |
7.7 (45.8) |
11.2 (52.2) |
14.9 (58.9) |
19.3 (66.8) |
22.7 (72.9) |
23.9 (75.0) |
23.9 (75.1) |
21.2 (70.1) |
16.0 (60.8) |
10.3 (50.5) |
6.3 (43.4) |
15.2 (59.4) |
平均最低溫 °C(°F) | −2.7 (27.1) |
−0.9 (30.3) |
1.6 (34.8) |
6.0 (42.8) |
11.9 (53.4) |
18.3 (65.0) |
21.2 (70.1) |
20.7 (69.3) |
14.7 (58.5) |
6.5 (43.7) |
1.0 (33.8) |
−1.9 (28.6) |
−4.3 (24.2) |
歷史最低溫 °C(°F) | −19 (−2) |
−18 (−1) |
−8 (18) |
−1 (30) |
4 (40) |
11 (51) |
14 (57) |
14 (58) |
5 (41) |
−1 (30) |
−7 (20) |
−16 (4) |
−19 (−2)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67 (2.64) |
48 (1.89) |
73 (2.88) |
61 (2.42) |
128 (5.04) |
93 (3.68) |
50 (1.96) |
70 (2.74) |
88 (3.45) |
99 (3.91) |
74 (2.92) |
69 (2.72) |
921 (36.25) |
平均降雪量 cm(吋) | 0.0 (0.0) |
0.5 (0.2)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5 (0.2) |
平均降水天數(≥ 0.01 in) | 7.6 | 7.7 | 8.9 | 7.1 | 8.9 | 7.4 | 4.9 | 4.8 | 7.1 | 7.0 | 6.9 | 7.5 | 85.8 |
平均降雪天數(≥ 0.1 in) | 0.2 | 0.3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1 | 0.6 |
平均相對濕度(%) | 68 | 67 | 66 | 67 | 73 | 71 | 66 | 65 | 68 | 69 | 70 | 68 | 68 |
月均日照時數 | 163.8 | 169.3 | 205.9 | 205.8 | 227.1 | 285.5 | 317.2 | 297.9 | 233.8 | 215.6 | 168.3 | 153.5 | 2,643.7 |
可照百分比 | 51 | 54 | 55 | 53 | 54 | 68 | 74 | 73 | 63 | 61 | 53 | 48 | 60 |
數據來源:NOAA(1981–2010年相對濕度;1961–1990年日照)[9][8][10][11] 柯士甸國際交換站,1891年9月–1942年7月在市中心,1942年8月–1999年6月在Mueller市立機場,1999年7月起在KATT。[12] |
柯士甸居民獨鍾的小城風味,也因此,即使其規模現已名列全美前二十大城,但都市規劃及整體風格,並不像美國其大城擁塞,反而略顯零星。
科羅拉多河(Colorado River)流經柯士甸市中心。由於柯士甸為德州的首府,州議會、州長官邸、及州政府各單位皆散佈在市中心,因此之故,法律、行政及金融等為柯士甸市中心主要行業。此外,因應政商差旅,尚有旅店、餐飲等商業機構。
柯士甸以「世界現場音樂之都」(Live Music Capital of the World)聞名。最著名為第六街(Sixth Street),街上各類酒吧和其他夜生活場所,入夜後大多有各類樂團現場駐唱。
州議會大樓以北便是德州大學校園。此大學學生五萬餘人、教職員兩萬左右,在柯士甸人口比例中,佔有相當的份量。
中國留學生主要住在德州大學的已婚家庭宿舍、校園及其附近(校園以北的海德公園地區〔Hyde Park〕、紅河路〔Red River〕,西校園〔West Campus〕)、大西部地區(Far West)和科羅拉多河南岸(Riverside)地區。在高科技企業工作的華人主要居住在離他們公司近的地方,北部的一般住在柯士甸北部的衛星城市,如Round Rock、Pflugerville、Cedar Park等,南部的主要住在柯士甸西南部的新興住宅區。科羅拉多河南岸多墨西哥移民;柯士甸東部地區多非裔美國人。
德州大學的留學生數目以南韓居首,中國和印度其次;但是若把中國及世界各地區與國家(如港澳、台灣、新加坡等)的華裔留學生都算進去的話,華裔留學生還是最多的。在柯士甸北部North Lamar與Airport Blvd交界附近有韓國城,North Lamar與Braker Lane交界處有中國城。
空中交通方面,為因應不斷膨脹的人口,柯士甸拆除了原有在市中心的國內機場羅伯特·米勒市立機場,而啓用全美第一個由軍用機場改設營運的國際機場柯士甸-伯格斯特國際機場。目前國際航班有直接飛往墨西哥的航線,大部份國際航線還是經由侯斯頓或達拉斯等地轉機。而國際機場設立的最大功用,在於設置海關於此城,以便利進出口的商業單位。
陸上交通方面,南北貫穿柯士甸的州際高速公路I-35,從市中心東部經過;由於從南自墨西哥為起點,經過大城聖安東尼奧,此線為全美交通最頻繁的一條州際公路之一。沿着I-35開,往北能到達拉斯(車程約三小時)、福和市(沃斯堡,車程約三小時)、阿靈頓(車程約四小時),以致離開德州去奧克拉荷馬州等地;往南能到聖安東尼奧(車程約一個半小時)、Corpus Christi(車程約五小時)、向南越過邊境進入墨西哥。
除了I-35以外,另外還有三條主要高速公路穿過柯士甸,分別是南北向的US-183,和東西向的US-290、TX-71。沿着US-290往東開,或者TX-71往東接I-10往東都可以到侯斯頓(車程約三小時)。在柯士甸市內,與I-35平行,在城的西邊還有一條州轄高速公路Loop-1。
Capital Metro(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經營本地公共交通服務,包括公共汽車、德州大學校車和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的特種交通服務,以及市中心到市西北的Metro Rail通勤鐵路。公共汽車路線在市區和郊區的轉乘中心較密集,除UT Shuttle外,全市共有14條高頻率公車(發車間隔在15分鐘內),其中801和803路為Metro Rapid線路(大站快車),有獨特的紅色和銀灰色車身以及升級過的車站。普通公車(Metro Bus)及Metro Rapid單程車票$1.25,一日票$2.5;Metro Rail通勤鐵路及Metro Express通勤快車單程車票$3.5,一日票$7。
柯士甸有13個姐妹市[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