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女神號(英語:H.C. Nemesis[註 1])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艘遠洋明輪軍艦,是英國第一艘鐵殼(用鋼皮作外殼包裝木船)戰船。該艦於1839年下水,1840年英國皇家海軍命令這艘鐵殼軍艦游弋於尼日爾河大西洋,後被派往中國參與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多場戰役。戰爭結束後被用來打擊菲律賓印尼地區的海盜。

Thumb
參與第一次鴉片戰爭
Thumb
參與第二次穿鼻之戰
Thumb

設計特點

1838年,英國政府的印度事務局英語India Board與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共同決定大規模擴張公司的輪船隊,向泰晤士河畔的造船廠訂購了三艘新的木殼明輪船,即塞索斯特利斯號皇后號和克萊奧帕特拉號,1839年1月購買了一艘兩年新的愛爾蘭貨輪基爾肯尼號,並更名為芝諾比亞號。董事會不知道的是,印度事務局主席英語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Control約翰·霍布豪斯英語John Hobhouse, 1st Baron Broughton在1838年還下令公司的秘密委員會秘密安排另造六艘鐵殼明輪船,其活動的龍骨能往下伸展,增加吃水,使其既適合內河航行又適合海上航行。六艘中本船與冥界火河號都由約翰·萊爾德英語John Laird (shipbuilder)父子公司的伯肯黑德鋼鐵廠(Birkenhead Iron Works)負責建造。[1]

它是英國第一艘應用水密艙壁的軍艦,同時也是世界海軍史上最早使用蒸汽動力的軍艦之一。平底,吃水只有5呎深,轉動非常靈活,在淺水的河床作戰最為理想。有利於她進入內河河道,追擊敵船。它同時裝有兩條活動的龍骨,能往下再伸展5呎,讓該船能吃水共10呎,足夠在大海航行。它的也採取同樣辦法,在原來固定的舵上再加上一個活動的舵。淺水航行時,用固定的舵;大海航行時,再伸展出活動的舵。它的動力來源除了水蒸汽輪外還有風帆。因為率先使用了當時許多先進的技術,1839年建造該艦時,被認為是一種史無前例的大膽嘗試。

該艦於1839年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委託建造,但並未被列入該公司艦艇名錄。《泰晤士報》因此斷言「...這艘船獲取了私掠許可證。如果此事屬實,它一定懷有針對中國的走私鴉片之目的。」[2]在鴉片戰爭期間,它與私有武裝汽輪無異,除船長威廉·哈欽·霍爾與大副、二副是英國海軍軍官外,其餘都是平民。[3]1843年它被列入英國東印度公司艦艇名錄。[4]

技術數據

艦體全長184呎(56.1米),垂標間距165呎(50.3米),艦寬29呎(8.8米),吃水深度6呎(1.8米),舊噸位量法英語Builder's Old Measurement660噸,雙引擎每具馬力60匹,鐵製明輪推進,配備2門32磅彈及4門6磅彈大炮以及康格里夫火箭炮,並可載船員90人。[5][6]

榮譽及紀念

本艦有23名軍官、42名普通艦員英語naval rating、28名東印度水手英語Lascar(總計93人)獲得1842年中國戰爭勳章英語China War Medal (1842)[7]

註釋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