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毛髮的樣式,通常在人的頭皮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髮型指頭髮的修剪、整形,或戴上裝飾品所整理的頭髮型式。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
通常為了審美、宗教、社交、職業或顯示社會地位的原因,人類會對頭髮進行修剪和設計,達到不同的樣式,而令到有不同的視覺效果。較常見的一些髮型有短髮、長髮、直髮、曲髮等。染髮則是其中一種髮型設計的表達方式。
由考古壁畫可推論遠古時代人類即有髮型設計,不過古埃及是髮型研究之始。當時髮型為中線至額前剃除,其餘向後梳。由於天氣炎熱不宜留髮,上流社會間演變出以假髮做造型,出現的髮式有長、短、洋香瓜型;民間則逐步演變出男女髮型長短之不同,慢慢也有捲髮、編髮、盤繞等造型。當時美髮器具有青銅製的剃刀、鏡子、梳子等[1]:232, 237。古希臘文明時髮型以模仿所崇拜的女神為主,喜好金色飾品,並使用緞帶、布料等裝飾。古羅馬造型也受其影響,但裝飾品材料有貴金屬、寶石、珍珠等等。三世紀有流行過尖椎式髮型,公元444年則開始有了染髮紀錄,染劑顏色有赤、白、金等。[1]:237-238。
中世紀流行三結編或兩條紐轉編、長條加緞帶編兩邊垂下等髮型,頰側呈漩渦狀[1]:238。文藝復興後髮型日趨華麗,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甚或開始使用假髮包以製作誇張造型,以宣示自身財富、地位[2]:12。
在東方,中國自殷商時期已有獸骨、象牙、玉等材料製成的髮髻,男女皆使用。封建時期髮型被納入冠服制度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春秋戰國時期有墮馬髻、椎髮等流行款式。三國時期流行薄如蟬翼的鬢髮,名為「蟬鬢」或「雲鬢」。魏晉流行靈蛇髻,相傳為魏文帝甄皇后所創。晉朝有盤桓髻、南朝有飛天髻;隋唐流行高髻,裝飾物眾多而華麗,例如在髮簪上綴以垂下的五彩珠玉,一步一搖,名為「步搖」。五代又流行高髮式的朝天髻。宋元明頭戴「顧姑」為特色;清代則同時有滿族、漢族不同的髮型流行;清末至民國西方髮型漸入,[1]:233-236[2]:13。
20世紀因工業文明,流行速度加速;同時東西方審美也因交流趨於一致[1]:240。
髮型設計包括梳、編、剪、燙、染、整等技術,在考量被設計者的身型、頭型、臉型、五官比例,以及髮質、髮量、髮長和髮色的情況下,依據美學原理和流行趨勢,做出符合個人特質的造型[3]:12。
以剪髮方式設計髮型,會改變頭髮的長度、輪廓、層次、厚度及量感。長度部分可以依髮長位置區別長髮、短髮,但髮型四周可以剪成不同的長度,進而形成多種不同的輪廓。而較下層頭髮與較上層頭髮間的長度差距,則構成層次的不同[3]:15-16。
厚度和量感則是受到髮尾影響。髮毛集中堆積會感覺較厚重、若分散則較薄;而整齊或參差的程度則會影響髮量感覺[3]:16。
古埃及時代即有燙髮技術,是將頭髮捲曲與樹枝上、敷泥後,以太陽的熱量達成燙髮效果。後來有用木炭加熱燙髮工具來燙髮的做法。1906年,美髮師卡爾·內斯勒設計了以電加熱的熱燙機,1932年又發展出以生石灰遇水生熱原理的化學式熱燙。1938年到1940年間冷燙技術發明,採用硫帶甘醇酸溶液還原角質中的二硫化鍵的原則,先以第一劑藥水改變頭髮捲度,再以第二劑固定。熱燙與冷燙原理結合則成為熱塑燙,可以用於將髮燙直,稱為離子燙[2]。
作為服裝儀容規範的一部分,一些團體和職業會對成員的髮型做出規範,這種髮型的規範又稱「髮禁」。目前中國大陸的中學教育階段,學生也被強制要求不得留長髮。[4][5]亦出現學生因不願剪短髮而自殺的極端個案。[6]
髮型在現代有已發展出大量髮式,且可按個人喜好、創意作出微調,改變髮型。下表將常見的列出闡述,以繁體漢字筆劃排列。
傳統髮型大致可分為披髮、結髮、辮髮三大類,現代運用燙髮、染髮、髮膠等,可有更多不同的變化,不受限於傳統的分類。有的髮型本身跨二種以上的分類,如盤龍髻就是辮髮後再結髮。所以不易有絕對的分類標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