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对警察的态度和立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警情緒,是指個人或社會群體持有反對警察的態度或立場。
在1950年代,威廉‧韋斯特利認為,反警察情緒可能出現對在危險下工作的社會污名或恥辱,或出自一些不道德的做法。[3]
在1970年代,執法部門開始關注有關警察的不當行為的訴訟。[1]
在美國,民眾不信任警察的原因,跟當地警察的暴行和種族歧視行為有關。[4]
在1991年,非洲裔美國人Rodney King被四個洛杉磯警察毆打。在1992年,參與毆打的警察官員獲判無罪,觸發1992年洛杉磯暴動。事件吸引大量媒體關注警察對少數群體諸如非洲裔美國人的暴力。
在2014年, 邁克爾·布朗命案和民眾隨之而來的憤慨情緒,被認為是一個美國民眾「向警察宣戰」的轉捩點,[4] ,連帶Black Lives Matter(意指「黑人的命很重要」)社會運動,警察的合法性備受挑戰。
貧困街區中的少數群體,往往更不信任警察[5] ,並感受到法律不是保障他們。[6]
由於警察和法律在某程度上限制青少年的自由,反警察的情緒也出現在年輕人中間。[7]
智能手機讓人可以實時記錄與警察衝突和對抗的場面,並經由互聯網散播開去。有評論因而認為,智能手機協助反警察的情緒擴散。[4][10]大眾媒體特定的敘事角度,通過社群媒體傳播或會加強"我們與他們"的對立心態,有害於社會與警察的關係。[18]
警方曾表示感到受暴力示威者和攻擊者威脅,亦擔心警察和社區之間的鴻溝。[6]
有評論指責媒體助長反警察的情緒。Chuck Cantury Howard Safir在他寫給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的信中認為已經出現向警察宣戰的情況。[4]2015年,前聯邦調查局主任詹姆斯‧科米將事件形容為"一股寒流吹過美國執法機構...那股寒流正在改變人們的行為"。一些學者提出的理論認為,警察發動的工業行動,可以視為他們回應對警察的不滿情緒的手段。
香港在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示威者與警察造成嚴重的警民衝突,示威者多次提出「解散警隊,刻不容緩」的口號,而反香港黑警歌曲肥媽有話兒在網上廣泛流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