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葛戴爾Carlos Gardel,1890年12月11日—1935年6月24日),是一位歌手、歌曲作家、演員,也是探戈史上的翹楚。

快速預覽 Carlos Gardel, 歌手 ...
Carlos Gardel
Thumb
歌手
出生
夏爾·羅慕德·加德(Charles Romuald Gardes)

(1890-12-11)1890年12月11日
逝世1935年6月24日(1935歲—06—24)(44歲)
音樂類型tango music
活躍年代1917–1935
關閉

葛戴爾在音樂事業到達顛峰時不幸在墜機意外中逝世,因而成為拉丁美洲悲劇英雄。對許多人而言,卡洛斯·葛戴爾就代表探戈。他常被人們暱稱作「小卡羅」(Carlitos)、「歌鶇」(El Zorzal)、「探戈之王」、「魔術師」、「沉默者」。

葛戴爾的標誌性男中音以及戲劇性的歌詞讓他許多小品成為經典。他與作詞家亞法多·勒佩拉共同創作了不少探戈的不朽之作,包括《我親愛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下坡》、《生徒之愛》、《孤寂》、《歸》、《望儂那日》以及《一步之差》。

favicon
1 sources

生涯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8 sources

童年

葛戴爾出生於法國南部城市圖盧茲,母親為一位25歲未婚的洗衣婦伯西·加德(Berthe Gardes)。他在當地戶籍乃登記為夏爾·羅慕德·加德(Charles Romuald Gardes)[1][2]。他的生父最初登記為「未知」,但十一日後,伯西·加德簽署了一項聲明記載他的父親為一位有婦之夫保羅.拉瑟雷(Paul Lasserre),他在葛戴爾出生前數個月就已經離開圖盧茲。[3]有可能是為了躲避婚外情生子所帶來的污名,不久後加德也遷離圖盧茲,於1893年於波爾多登上SS Don Pedro客船,母子兩人在1893年3月11日到達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2]。當時加德持有法國護照,並向移民局宣稱她是寡婦,而兒子的名字被登記為夏爾·加德[3]。爾後,由於阿根廷當地主要語言為西語,葛戴爾原有的法語名字「夏爾」也隨即被改稱為西語形式的「卡洛斯」(Carlos),當時已經時常被親暱稱為「小卡羅」(Carlitos)[2]。他的童年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巴斯托區中央蔬果市場附近度過[2],之後就讀於阿爾馬葛洛區的皮歐九世高等工業學校。他的母親當時則在一家法式洗衣店工作。[4]葛戴爾遲至1923年才取得阿根廷公民權。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歌唱生涯

葛戴爾在酒吧和私人聚會開始他的歌唱生涯。他最初與弗朗西斯科·馬汀諾(Francisco Martino)搭檔,後來兩人再與荷西·拉薩諾(José Razzano)組成三重唱。葛戴爾於 1917 年創作tango-canción,以及演繹帕斯卡·康楚爾西(Pascual Contursi)作詞與薩繆爾·卡斯特里奧塔(Samuel Castriota)作曲的《我的悲情夜》(Mi Noche Triste)。該唱片銷售量達到一萬張,並在拉丁美洲打響名號。[5]葛戴爾在阿根廷、烏拉圭、智利、巴西、波多黎各、委內瑞拉等南美洲國家巡迴演出,也有在巴黎、紐約、巴塞隆拿和馬德里登過台。葛戴爾在 1928 年來訪巴黎的頭三個月,就銷售了七萬張唱片。由於名氣節節高升,他在法國和美國為派拉蒙拍了數部電影。像是《望儂那日》或《下坡》這樣的感傷浪漫片並沒有長久的劇情價值,卻完全展現葛戴爾精湛的歌唱才能和明星外貌。

favicon
1 sources

私生活

葛戴爾自覺自身的人氣大半是由於對女人的吸引力:為了保持他的「大眾情人」形象,所以必須保密自己的私生活。伊莎貝爾·德瓦萊(Isabel del Valle)是唯一有跟葛戴爾保持穩定關係的女伴,他們在1920年代末才相互認識,當時葛戴爾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艾斯梅拉達劇場(Esmeralda Theater)表演。他們的關係持續超過十年,並且很少在大眾前拋頭露面。葛戴爾的母親及德瓦萊的家人竭力協助他們的戀情不會曝光於眾,僅僅有數個親友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6][7]

葛戴爾給德瓦萊買了間房以及提供生活費,但在1930年代關係冷淡之後,葛戴爾要他的律師停止資助德瓦萊。而德瓦萊日後另結伴侶,並移居烏拉圭。儘管如此,德瓦萊非常重視與葛戴爾的回憶,在1980年代對於葛戴爾的電視採訪中,已屆晚年的她仍然清楚記得與他的獨特關係。[8]

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驟逝

Thumb
在葛戴爾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葬禮期間,街道被哀悼群眾塞得水泄不通。

葛戴爾在 1935 年因為飛機失事而在麥德林驟逝。勒佩拉與兩位結他手(吉爾里莫·德斯達里奧·巴爾比埃利、安赫爾·多明哥·里維羅),以及一些商業夥伴和朋友也在墜機時死亡。[9]另一位結他手,荷西·馬利亞·阿奎拉爾被認為也在墜機後數天死去。[9]

拉丁美洲無數的樂迷在早晨哀悼他的驟逝。在他的遺體被送到紐約和里約熱內盧的時候,都有成群結隊的人為他致敬。後來遺體被送到蒙特維多——他母親當時居住的地方——有數以千計的人親臨參拜。最後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查卡利塔國家墓園。在 2003 年,位於阿巴斯托的葛戴爾紀念館開幕。

favicon
1 sources

後續的描寫

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文學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愛在瘟疫蔓延時》一書中有寫到葛戴爾。當費洛倫蒂納·阿里薩和烏爾比諾醫生在加勒比河流公司的辦公室中會面,烏爾比諾醫生當時隨意問費洛倫蒂納一句:「你喜歡音樂嗎?」費洛倫蒂納認真想了這個問題,然後答「我喜歡葛戴爾。」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胡利奧·科塔薩爾艾內士多·薩巴多吉米·巴菲特都有在他們的作品中提到葛戴爾。在 1979 年,委內瑞拉劇作家荷西·伊格納西奧·卡布里哈斯的作品《望儂那日》("El día que me quieras)則以重新架構的形象描寫葛戴爾。

電影

有兩部描述葛戴爾的電影,都是在 2009 年三月開始製作的。Gardel 2008 (July 2009) 此片由蓋爾·加西亞·伯納爾演出葛戴爾,[10]以及敢於愛我 (2010)。[11]

favicon
2 sources

紀念郵票

2011年3月16日,美國郵政發行一套五張「拉丁音樂傳奇」郵票,其中一張就有葛戴爾。在美國郵政紀念郵票的新聞發佈中寫着「一流且令人回味的歌手,卡洛斯·葛戴爾 (1890?-1935) 是史上最有名的探戈音樂家之一。葛戴爾在阿根廷生長,但卻在美國,歐洲和整個拉丁美洲以他的表演和唱片帶起探戈的熱潮,並被稱讚為『在歌聲中帶淚的男人』。他也是西班牙語電影界的一個燦爛明星」。[12]

favicon
1 sources

影響

Thumb
葛戴爾的fileteado風格肖像畫,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內以該歌手命名的地鐵站。標語文字為:「永恆存在於靈魂及時光中。」(Eterno en el alma y en el tiempo
Thumb

葛戴爾至今從東京至布宜諾斯艾利斯仍受到尊崇。一個證明他歷久不衰人氣的熱門說法是「葛戴爾每天都唱得越來越好」,在他的墓上有座燕尾服裝扮的真人大小雕像,它的手指總是會有死忠仰慕者放上一根點燃的香煙。來自《歸》的其中一句歌詞 Veinte años no es nada二十年算不上什麼)已經是在拉丁美洲非常流行的短語。葛戴爾和勒佩拉的自我介紹台詞 sos/soy Gardel y Le Pera我/你是葛戴爾與勒佩拉),也常在阿根廷用來比喻一對在某個領域非常傑出的搭檔。

作品

  • Flor de Durazno (1917) (默片) 這是葛戴爾首次電影演出。製作人為弗朗西斯科·德費里皮斯·諾沃亞,並與謝萊斯汀諾·佩特雷共演。
  • Luces de Buenos Aires (1931) (在巴黎製作)
  • Esperame (1932)
  • La Casa es seria (1932)
  • Melodía de Arrabal (1932)
  • Cuesta abajo (1934)
  • El Tango en Broadway (1934)
  • El Día que me quieras (1935)
  • Cazadores de estrellas (1935)
  • Tango Bar (1935)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