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 vaccine ,簡稱BCG )是一種最初被用於預防結核病 的疫苗 [ 1] 。卡介苗的中文名稱來自於其發明者、法國疫苗學家阿爾貝·卡爾梅特 和卡米爾·介蘭 [ 2] 。在結核病常發的國家,常推薦健康的嬰兒在出生時候盡快接受一劑量的卡介苗注射[ 1] 。但患有愛滋病 的嬰兒不應該注射該疫苗[ 3] 。而在結核病少發的地區,在有結核病可疑病例被檢測及治療時,只有高風險嬰兒才會注射卡介苗。未患結核病而且並未對結核病免疫,但又長期暴露在抗藥性結核菌環境下的成年人也應該注射卡介苗[ 1] 。
此條目
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
(2016年5月10日 )
維基百科 中的醫學內容
僅供參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
醫學聲明 。
Quick Facts 疫苗說明, 目標 ...
Close
疫苗保護期的變化大,介於10到20年不等[ 1] 。其可以防止約20%的孩子被感染,而疫苗可保護約一半已經受到感染的小孩病情不再惡化[ 4] 。卡介苗是唯一採用皮內注射的疫苗(其他疫苗一般是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並沒有其他證據支持額外的藥劑量[ 1] 。卡介苗有時候也會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膀胱癌 [ 5] 。
嚴重副作用極少出現,較常出現的症狀是發紅、腫脹與注射處輕微疼痛。傷口癒合後小潰瘍 會形成一些疤痕。在免疫功能不佳 的人身上,較容易出現副作用甚至症狀更加嚴重。懷孕期間 不適合施打疫苗。疫苗最初是從乳牛體內找到的牛分枝桿菌 發展而來。抗原被削弱但仍然活存[ 1] 。
BCG疫苗最早使用是在1921年[ 1] 。現在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 ,只有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重要的藥物會被列入其名單中[ 6] 。在2014年,一劑量批發價為0.16美元[ 7] 。在美國它的費用約為100至200美元[ 8] 。每年約有1億名孩童接種該疫苗[ 1] ,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疫苗之一[ 9] [ 10] 。
接過卡介苗的手臂
結核病是古老的疾病,肆虐人類超過5,000年。卡介苗疫苗的發明是來自牛痘 的經驗。1882年,德國人羅伯特·科赫 首次發現結核桿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期間法國細菌學家阿爾伯特·卡爾梅特 與他的助手卡米爾·介蘭 研發了「卡介苗(BCG)」,1919年移交給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1921年首次使用於人體[ 2] [ 11] 。一開始市民的接受程度並不踴躍。甚至在呂貝克 ,240名嬰幼兒接種疫苗後,在10天內竟造成72個嬰兒死亡(死亡率達 30%)。但後來發現,此事件中卡介苗經管已被一株儲存在同一個孵化器內的菌株 污染,並引發了對廠商採取的法律行動[ 12] 。
卡介苗可說是人類歷史上使用最多的疫苗,最經常使用的是由三角肌外緣皮內注射 ,接種時有灼痛感,一般會在注射部位形成疤痕 。卡介苗的效果在近三十年來倍受質疑。在歐洲,結核病盛行率在卡介苗廣泛應用之前已明顯下降,從沒有廣泛使用卡介苗的北美,結核病的盛行率也自然下降。廣泛應用卡介苗數十年的國家,如印度 和中國 ,結核病的盛行率並沒有因為卡介苗的使用而下降。多個大型的流行病學研究也無法證明卡介苗可以預防肺結核。目前比較肯定的是,卡介苗75%~86%有效地預防嬰幼兒的進行性原發性感染(progressive primary tuberculosis)如結核性腦膜炎和血行播散性結核(如粟粒性腦膜炎 )等嚴重併發症。因此,在結核病中高度流行區,為新生兒接種卡介苗還是有其重要意義的,但不應作為控制結核病的主要措施。 [原創研究?] [來源請求]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 的建議,在結核病中高度流行區(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新生兒應儘早接種卡介苗。
成年人接種卡介苗意義不大,因保護效果有限,正常成年人自身的免疫力已能在病原入侵時啟動,如果還是發病表示吸入的結核菌數過多或復發性感染,當時又正好免疫能力差,而這類情形就算是先前有注射卡介苗,也一樣無用,所以成人基本上沒有卡介苗意義。[ 13] 目前多重抗藥性(MDR-TB)結核菌出現導致傳統卡介苗防護力更低下,科學界正在研發新型卡介苗。
日本卡介苗接種的器材(4-5厘米長,有9個短針),配有卡介苗安瓿 (ampules)和生理鹽水
卡介苗一直以來都有所謂的效果差異。在不同地理環境的臨床試驗 具有不同的實驗數據,在英國的保護作用為60%至80%。越接近赤道 ,療效愈差。
一些可能的原因已被提出,但還沒有得到證實。
接觸肺結核的頻率背景
卡介苗菌株遺傳差異[ 14] ,其中較為有力的證明是:現代台灣人普遍接種卡介苗,而除了「北京現代株」外,其他結核菌株少有感染,可以推測菌株差異真的有影響[ 15]
受種人的種群遺傳變異
由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的干擾
干預並發寄生蟲感染
美國從未大規模接種卡介苗。
1953年到2005年期間,英國曾推廣普及卡介苗接種。
在香港,港英政府 於1952年開始為初生嬰兒接種卡介苗[ 16] ,並於小學階段再為學童做結核菌素試驗 ,如抗體反應為陰性則再接種一次。自2000年起跟隨世界衛生組織 建議取消為小學生補種,因為研究表明再接種不會加強抵抗力[ 17] 。
1948年,印度廣泛推行卡介苗接種,是第一個這樣做的非歐洲國家。
自1967-1968年起,巴西就開始全民防疫注射卡介苗,並將實踐持續到今天。
在日本,卡介苗接種並非打針,而是在胳膊上用滴管滴一大滴疫苗液勻開,用像印章一樣的注射器裏面有九根針,拿這個注射器在不重複的皮膚上用力戳兩下,留下18個穿透表皮的小點,疫苗液通過這些小點進入身體裏。最終在皮膚上留下18個終身的接種痕跡點。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卡介苗於出生時必須接種,12歲時再行接種一次。
在台灣,新生兒出生5-8個月內(2016年元旦前為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 18] ),體重達2500公克以上,身體狀況正常即可接種,至國小一年級,學童無卡介苗疤痕者且皮膚結核菌素測驗陰性反應(<10mm)予以補接種。
在澳門,目前只在出生時接種一劑。
中國大陸地區:1933年,王良從法國引進卡介苗,在重慶製造使用(民國時期)。但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總共接種不過7500人。1950年,中國大陸開始推行為兒童接種卡介苗,當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接種40萬人。1954年,中國大陸衛生部發佈《接種卡介苗暫行辦法》,逐步普及到各省。中國大陸又於1986年發佈的計劃免疫接種程序中規定新生兒接種卡介苗,7歲複種,12歲農村兒童再複種。1997年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取消了卡介苗複種,僅在出生時接種一次。[ 19] 由於卡介苗在中國大陸為新生兒常規接種疫苗,故可通過卡介苗批簽發量間接推算出生人口變化。[ 20]
卡介苗還被用做治療膀胱癌 ,於手術切除癌細胞之後,灌注至膀胱內,用以降低腫瘤復發率。但所用的卡介苗是特殊的,不是用來預防結核病的[ 21] 。
初步研究顯示,卡介苗可能對貧困地區的人口健康提供一種有益的非特定效應 ,略微降低死亡率和敗血病 及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 22] 。用的年齡越早效果越好[ 23] 。
在恆河猴 中,卡介苗經過靜脈注射 給藥,保護率較其他方法大幅度提升[ 24] 。
科學家正在初步研究卡介苗對於一型糖尿病 的治療作用[ 25] [ 26] 。
對2019冠狀病毒病 的研究中,紐約理工學院 發現全民施打卡介苗的國家2019冠狀病毒病 死亡率顯著較低,有統計學上差異[ 27] 。有研究認為卡介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COVID-19以及該病的重症[ 28] [ 29] [ 30] ,但也有研究對此表示懷疑或否認[ 31] [ 32] 。截止2021年1月, 對於卡介苗和COVID-19之間的關聯,依然有多個臨床研究項目正在進行中[ 33] 。
蒂內測試 (Tine test)
霍夫測試 (Heaf test)
Roy, A.; Eisenhut, M.; Harris, R. J.; Rodrigues, L. C.; Sridhar, S.; Habermann, S.; Snell, L.; Mangtani, P.; Adetifa, I.; Lalvani, A.; Abubakar, I. Effect of BCG vaccination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childre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BMJ. 2014-08-05, 349 (aug04 5). ISSN 1756-1833 . PMC 4122754 . PMID 25097193 . doi:10.1136/bmj.g4643 (英語) .
Hamilton, Richart. Tarascon Pocket Pharmacopoeia 2015 Deluxe Lab-Coat Edition.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15: 312. ISBN 9781284057560 .
Fine PEM, Carneiro IAM, Milstein JB, Clements CJ. Issues relating to the use of BCG in immunisation preogrammes. Geneva: WHO . 1999.
Rosenthal SR. BCG vaccinat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Boston: Litte, Brown & Co. 1957.
認識卡介苗 . twhealth.org. [2018-01-13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1-07) (中文(臺灣)) .
Brosch R; Gordon SV; Garnier T; Eiglmeier K; et al. Genome plasticity of BCG and impact on vaccine efficacy. Proc Natl Acad Sci. 2007. doi:10.1073/pnas.0700869104 .
香港的結核病和抗癆服務歷史 .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胸肺科. 2020-08-13 [2021-03-03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8-11-03) (中文(香港)) .
彭曉雯.中國9省卡介苗預防接種安全性監測分析評價[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
曹穎,李晶.2012年永吉縣常規免疫接種情況報告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 2014, 000(014):90-91.
【癌症認識 】 . 馬偕紀念醫院. [2011-03-16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05-11) (中文(臺灣)) .
Aaby, Peter; Roth, Adam; Ravn, Henrik; Napirna, Bitiguida Mutna; Rodrigues, Amabelia; Lisse, Ida Maria; Stensballe, Lone; Diness, Birgitte Rode; Lausch, Karen Rokkedal; Lund, Najaaraq; Biering-Sørensen, Sofie. Randomized Trial of BCG Vaccination at Birth to Low-Birth-Weight Children: Beneficial Nonspecific Effects in the Neonatal Period? .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07-15, 204 (2) [2022-11-02 ] . ISSN 1537-6613 . PMID 21673035 . doi:10.1093/infdis/jir24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2-11-17) (英語) .
Darrah, Patricia A.; Zeppa, Joseph J.; Maiello, Pauline; Hackney, Joshua A.; Wadsworth, Marc H.; Hughes, Travis K.; Pokkali, Supriya; Swanson, Phillip A.; Grant, Nicole L.; Rodgers, Mark A.; Kamath, Megha. Prevention of tuberculosis in macaques after intravenous BCG immunization . Nature. 2020-01-02, 577 (7788) [2022-11-02 ] . ISSN 0028-0836 . PMC 7015856 . PMID 31894150 . doi:10.1038/s41586-019-1817-8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3-01-12) (英語) .
Kühtreiber, Willem M.; Tran, Lisa; Kim, Taesoo; Dybala, Michael; Nguyen, Brian; Plager, Sara; Huang, Daniel; Janes, Sophie; Defusco, Audrey; Baum, Danielle; Zheng, Hui. Long-term reduction in hyperglycemia in advanced type 1 diabetes: the value of induced aerobic glycolysis with BCG vaccinations . npj Vaccines. 2018-06-21, 3 (1) [2022-11-02 ] . ISSN 2059-0105 . PMC 6013479 . PMID 29951281 . doi:10.1038/s41541-018-0062-8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2-11-02) (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