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巴利語:Vihāra)、招提寺,通稱寺院,是佛教宗教建築物、僧伽居住、修行的地方。寺中常有佛塔(浮屠塔)(stūpa)。

河南嵩山少林寺大門。

概論

」與「」同源,原指侍的居所,引申爲政務管理機構。

漢明帝白馬寺安置入華的僧人和佛經,但此後古漢語中「寺」仍常指政府部分、場所,相當於今天的「部」(如大理寺相當於今日的法務部),至今在泰國漢語中「寺」仍保留着這一義項。

唐代的招提寺又稱招提院招提所招提精舍,係四方僧房之意。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卽得名於此。zek3se3[1]梵文४𑖟𑖸𑖫IAST4deśa)簡稱拓提或招提,是佛敎概念,以四提舍(方國)意四方,指聚集四方僧眾。後來「寺」逐漸專指政府制定的宗敎部門,「招提寺」也逐漸簡稱爲「寺」。

此後「佛寺」主義轉爲宗敎場所,尤其是佛教供養佛像和僧人居住的場所。

此外,有多種類似概念:

  • 佛寺在古時稱精舍(vihāra),梵語中vihāra可代指所有佛教寺院,南傳佛教地區多以此爲名,如大寺(mahā-vihāra);
  • 又稱阿蘭若(aranya),略稱蘭若,意為叢林、凈處;
  • 又稱伽藍,爲「僧伽藍摩」(samghārāma)的略稱,意為僧人的園林、僧院
  • 漢地禪宗百丈禪師建立叢林制度後也稱爲叢林禪林[2]
  • 緬甸泰國雲南西部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可稱「奘房緬寺」;
  • 上座部佛教地區也有從「圍、界、繞」(梵語वाट羅馬化:vāṭa)演變來的「窪寺暹寺」,即泰語稱วัด(wát)、老撾語ວັດ (wat)、撣語ဝတ်ႉ (wâ̰t)[3]
  • ,出家女眾的寺院可稱為庵院、庵;
  • 喇嘛寺,針對藏傳佛教的稱呼,喇嘛藏地僧侶;
  • 還有異名如僧寺、道場剎多羅(kṣetra,也譯為淨土佛土、什剎、什剎多羅;一說爲laksatā之譯[2])、金剛淨剎、金剛剎(vajra-kṣetra)、寺剎、佛剎、梵剎(剎字均來自於剎多羅)、栴檀林、檀林、紺園、淨住舍、法同舍、出世間舍、寂滅道場、清淨無極園、遠離惡處、親近善處等[4]

佛寺的管理者稱為住持方丈奘房的管理者俗稱「佛爺」。

註釋

參閲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