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納·科曼(泰語:ถนัด คอมันตร์;皇家轉寫:Thanat Khoman,1914年5月9日—2016年3月3日),泰國外交官、政治家,曾於1959年至1971年期間擔任泰國外交部部長,於1979年至1982年期間擔任民主黨主席,並於1980年至1982年期間兼任泰國副首相。他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的創始人之一。
生平
他納在1914年5月9日生於曼谷[1],出身自華裔家庭,父親既是暹羅第一家法學院的畢業生,也是暹羅大理院的法官。他首先從曼谷易三倉學校轉學到法國波爾多一所高中,完成高中課程,然後獲得暹羅外交部的獎學金,到波爾多和巴黎繼續升學,於1939年在巴黎高等國際研究學院(IHEI)和巴黎政治學院考取學位,到1940年又於巴黎大學獲頒法學博士學位[2][3]。
他納學成歸國後,必須根據獎學金的獲獎條件,前往外交部工作[4]。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1941年奉派東京,擔任泰國駐日大使館二等秘書[5][a],直至1943年為止[6]。1941年底,泰國決定停止與日軍戰鬥,並准許日軍在泰國通行,同時以泰國為基地,攻擊英屬緬甸和馬來亞,令泰國成為軸心國的一員。然而他納反對這個決定,於是他加入了抵抗日本人的「自由泰人運動」,該運動獲得英國136部隊和美國戰略情報局的支援[4][7]。1945年2月時,他是東南亞盟軍司令部駐錫蘭康提秘密代表團的團員[6]。
二戰結束後,他先是擔任泰國駐美國大使館代辦、泰國駐印度大使館代辦等數項外交職務[6],之後在1950年在紐約市當選聯合國亞洲和遠東經濟委員會(亞遠經委會)主席[8],1952年任滿後又出任泰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9],並於1957年升任泰國駐美大使。1959年2月10日,他納獲任命為外交部部長,從此加入泰國政府,和作風專制的首相沙立·他那叻共事[4]。擔任外長期間,他在1962年3月與美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簽署聯合公報,是為《臘斯克-他納協定》,協議中美國承諾將支援泰國,應對泰國泰國共產黨可能發動的進攻,後來泰國還准許美國使用其軍事基地,支援美軍參加越南戰爭和老撾內戰。雖然這只是一份非正式協定,不過泰國視之為雙邊協議,對此非常重視[10][11]。此外,他也促進了東南亞的區域和解與合作[12],例如他在1960年代推動東南亞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ASA)的籌備工作[13],參加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會談[14],並成為促使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和解的關鍵人物。他納在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的成立過程中也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答謝他的努力,各國代表最終決定在曼谷舉行東盟的成立儀式[12]。1967年8月8日,他納代表泰國和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和菲律賓外長在曼谷的外交部大樓簽署《東盟宣言》,正式宣告東盟的成立[15]。
1968年美國總統林登·詹森宣佈將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議和,泰國政府內部對泰美關係前途也開始分歧。時任首相他儂·吉滴卡宗認為泰國應該和菲律賓、大韓民國等國結盟,對抗共產黨,然而他納認為美國即將退出東南亞,所以閣僚應該構思新的辦法[16]:239-240, 242,同時他也主張泰國應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結果他儂在1971年11月發動政變,免去他納的外長職務[12],沒有解釋原因。有說這是因為他納認為泰國應與北京建交[12],但是他納與傳媒的關係欠佳,也沒有出面說明[13]。
被免去外長一職後,他納在1975年開始擔任泰國亞洲理工學院校董會主席,至1996年卸任,期間學院既能不斷擴建校舍,也能維持財政穩定。他於1979年投身國內政壇,擔任民主黨主席,並於1980年至1982年期間兼任炳·廷素拉暖政府的副首相[8],直至在1982年退出政壇為止[12],他納在2014年慶祝其100歲壽辰[4],後於2016年3月3日在曼谷逝世,死後按照佛教儀式火化[17]。時任泰國外交部長敦·帕馬威奈和他生前的同僚都稱讚他是一位有遠見的外交家,無論是擔任外交職務、政府職務還是黨職都捍衛了國家的利益,對國家建樹良多,值得尊敬[15]。
個人生活
除了泰語,他納還會說一口流利的法語,並在出使印度期間磨練了自己的英文水平[13]。他的妻子茉莉(Molee)是新加坡開埠初期的華人社群領袖、商人、原暹羅駐新加坡總領事陳金鐘的孫女[18][19]。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和四名孫子女,他納逝世時尚有兩名子女在世[20]。
榮譽
- 意大利共和國功績大十字騎士勳章(意大利,1960年9月22日[29])
- 聖米迦勒及聖佐治爵級大十字勳章(英國,1961年[30])
- 聯邦星級十字勳章(德國,1961年[30])
- 基督騎士團大十字勳章(葡萄牙,1961年[30])
- 丹麥國旗大十字勳章(丹麥,1961年[30])
- 聖奧拉夫大十字勳章(挪威,1961年[30])
- 皇家北極星爵級大十字勳章(瑞典,1961年[30])
- 庇護九世大十字騎士大綬勳章(梵蒂岡,1961年[30])
- 利奧波德大綬帶勳章(比利時,1961年[30])
- 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法國,1961年[30])
- 櫟樹王冠大十字勳章(盧森堡,1961年[30])
- 大綬景星勳章(中華民國,1962年5月21日[31])
- 護國瑪哈拉惹勳章(馬來亞,1962年[32])
- 勳一等旭日大綬章(日本,1963年[33])
- 喬治一世大十字勳章(希臘,1963年[34])
- 一等金磬(南越,1964年[35])
- 青條勤政勳章(韓國,1966年[36])
- 特種大綬景星勳章(中華民國,1967年3月27日[37])
備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