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蘭大的柏林圍牆(英語:Atlanta's Berlin Wall),又稱佩頓路事件(英語:Peyton Road Affair[1])或佩頓牆(英語:Peyton Wall[2])指1962年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期間發生在美國佐治亞州阿特蘭大的一起事件。由時任阿特蘭大市長小伊萬·艾倫領導的阿特蘭大政府於當年12月17日在喀斯喀特高地主要沿着佩頓路的地方設置了一道路障,意圖阻止非裔美國人搬入該社區。這一行為遭到了該市許多非裔美國民權領袖和民權組織的譴責。隨後翌年3月1日,法院裁定阿特蘭大政府設置的路障違憲並予以拆除。這一事件被視為美國白人擔憂阿特蘭大種族融合最廣為人知的例子之一。
事件背景
喀斯喀特高地是阿特蘭大的一個富人社區,位於城市的西南部。[3][4][5]該社區和周邊社區於1960年代初開始經受種族轉變,許多非裔美國人開始搬入該社區。[6]1962年12月,[7]諾曼第登陸老兵克林頓·沃納在喀斯喀特高地的一個白人住宅區佩頓森林購買了一棟房屋。[8][6]當時賣房的承包商正面臨財務困難,並且一直找不到一位白人買家購買這棟房子。[9]該社區不久之後開始出現房產唆賣現象,一些白人屋主擔心更多非裔美國人會搬入他們的社區,於是這些屋主開始將自己的房產出售給地產經紀人,然後再將房產高價出售給非裔美國人。[7]
此後,該社區的白人屋主請求阿特蘭大市長小伊萬·艾倫沿佩頓路和哈倫路設置路障,以阻止更多非裔美國人搬入該社區。[6]阿特蘭大市議會於12月17日批准了這些屋主的請求,艾倫市長在當天晚些時候簽署了法案,隔天開始設置路障。[6]老羅德尼·米姆斯·庫克是為數不多投票反對設置路障的市政委員之一。[10][注 1]庫克在佐治亞州議會大廈發表了一次心潮澎湃的演講,反對築這道牆。根據他兒子的說法,這次演講致使三K黨在他的前院焚燒了一座十字架。[12]在設置路障之後,庫克依然是佐治亞州眾議院議員,他提出了一項決議以拆除這道牆。[13]路障被視作艾倫市長阻止阿特蘭大西南部白人社區「逐步侵犯與滲透」所付出的一部分努力,幾個月前,艾倫曾否決了在該社區西景公墓附近建立一個非裔美國人墳場的決議。[14]除了路障,艾倫還計劃重新規劃佩頓森林以北約800英畝(320公頃)的商業用地作為非裔美國人的居住區。該片土地大部分未被利用,之前一直作為非裔美國人的「種族障礙」。[2][注 2]
路障
這道「牆」是由木材和鋼組建的矮路障組成,[16]高約3英尺(0.91米)[17]。路障剛剛建立後,阿特蘭大的非裔美國人社區立即開始對該路障的設置表示不滿。[6][17]該市的一些報紙稱其為「阿特蘭大之牆」,[18]而阿特蘭大的黑人則稱其為「阿特蘭大的柏林圍牆」。[19]柏林的比喻對艾倫來說記憶尤為深刻,他曾在就職演講中說過:「正因為柏林,我深刻體會到了一個分裂的城市所帶來的悲劇和戲劇性的教訓。」[3][6]抗議者繼續使用諸如「我們不想要華沙猶太區—打開佩頓路。」等口號喚起戰後歐洲的形象。[20]歷史學家保羅·M·法伯表示,這些抗議者所付出的努力旨在將美國的種族隔離與「冷戰分裂」和「納粹大屠殺」相聯繫。[21]
非裔美國人在阿特蘭大西區領導了一場杯葛,[19] 避開支持設立路障的地區內的商業區,[22]並在阿特蘭大市政廳舉行抗議。[6]人權申訴委員會、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以及阿特蘭大合作行動委員會三個組織組建了一個委員會,以協調抗議設立路障所付出的努力。[23]老馬丁·路德·金和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阿特蘭大分會主席等人簽署的一份聲明稱這道路障是「阿特蘭大最嚴重的錯誤之一,是對我們國家民主與正義的信條的一次羞辱。」[24]人權申訴委員會於12月22日致艾倫的一封信中描述了阿特蘭大大學學生對隔離牆一事的反對,並承諾將繼續對西區社區進行糾察,且在牆邊舉行大規模示威活動。艾倫在次日發送的電報中表示,他已經組建了一個委員會來調查隔離牆的情況。[24]此後,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主席詹姆斯·福曼組織了一場宣傳噱頭,他與一位住在喀斯喀特高地的白人居民在路障處會面,兩人會面的照片刊登在1963年1月的《噴射》雜誌上。許多其他來自美國各地的出版物和新聞記者也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其中《時代雜誌》在一篇名為「分裂的城市」的文章中討論了這一事件。[11]
1963年1月7日,阿特蘭大市議員們投票決定保留路障,此後代表反對路障者的律師將案件上訴至富爾頓縣高等法院。[25]1963年3月1日,一位法官宣佈路障違憲,[6][17]稱設置路障的決定是「不合理,武斷且任性的」。[26]艾倫在法官宣佈判決結果後幾分鐘內下令拆除路障。[6][17]據艾倫稱,法官宣判當天,他已經在路障附近安排了一個工作組。而且在聽到判決結果後在20分鐘之內徹底拆除了路障。[27]這道路障已經存在了72天。[1][8]
後果
在路障被移除之後,該社區及周邊社區繼續經受種族轉變,來自該地區和整個阿特蘭大的白人群飛現象開始增加。[8]許多非裔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搬入該地區,[27]到了1963年7月,只有15個白人家庭留在該社區居住。[28]這一事件也引發了全美對阿特蘭大種族關係的關注,[29]2015年由《遏制阿特蘭大》發表的一篇文章稱這一事件是「1960年代白人群飛的全國海報兒童」。[8]在1960和1970年代期間,大約有16萬名美國白人搬離阿特蘭大,[8]其中許多人搬到了市區以外的附近地區,[28]如今,喀斯喀特高地已成為阿特蘭大許多「黑人精英」的居住地。[1]這一事件也改變了城市政府對通過城市規劃實現種族隔離的態度,一本歷史書聲稱,事發後,「阿特蘭大的規劃者與政策制定者只是在特定社區撤回了抵抗線,並在更廣的範圍內建立了一道分界線,將白人與黑人分隔開。」[29]
艾倫對此事件的批評感到意外,他曾認為路障的建立會引起對喀斯喀特高地北部未利用的土地的更多關注。[6]多年後在他的自傳中討論這一事件時,艾倫聲稱他「試圖以如此粗暴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是完全錯誤的」,並表示自己在做出決定之前沒有徵求足夠的建議。[27]據艾倫的自傳記載,這一事件是阿特蘭大「最後一次使用路障進行種族隔離」。[30]部分來源認為此事件是艾倫的一個失誤,儘管他在促進公民權利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6][18]
參見
- 阿特蘭大的種族隔離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