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暴龍(學名:Asiatyrannus,意為「亞洲暴君」)是暴龍亞科獸腳類恐龍已滅絕的一個屬,來自中國晚白堊世南雄組。屬下包括單一物種徐氏亞洲暴龍(A. xui),所知於由顱骨及部分顱後骨骼組成的單件標本。亞洲暴龍的顯著之處在於吻部寬闊的顱骨及較小的體型,與同時期有着纖細吻部及更大體型的虔州龍形成對比。它代表了亞洲暴龍科最南端的記錄。[2]
發現與命名
亞洲暴龍正模標本ZMNH M30360發現於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沙河縣附近的南雄組沉積物中。標本由關節連接的顱骨的大部分以及包括大部分左右腿及幾節尾椎在內的顱後骨骼脫節部分組成。[2]
2024年,鄭文杰等人根據此化石遺骸描述了暴龍科新屬新種徐氏亞洲暴龍(Asiatyrannus xui)。屬名組合發現地所在的亞洲大陸及拉丁語後綴「-tyrannus」(意為「暴君」或「國王」)。種名致敬傑出的恐龍研究者徐星及其對中國古生物學研究的貢獻。[2]
描述
亞洲暴龍是種中小型暴龍類。其近乎完整的顱骨長度測為47.5厘米(18.7英寸),體長則估計為3.5—4米(11—13英尺)。相比之下,來自北美王子溪組的近親白熊龍的成年顱骨估計為60—70厘米(24—28英寸)長。[3]由於白熊龍體型貌似與阿爾伯塔龍相仿,故亞洲暴龍可能代表唯一一類擁有這種更小體型的暴龍亞科。[4]亞洲暴龍正模標本長度約為同時期虔州龍的一半。然而,該標本可能並非屬於一具骨骼成熟的個體,因此其發育完全後可能長到更大。不過亞洲暴龍可能已度過生長速度最快的生命階段,而其它處於類似生長階段的暴龍亞科的體型則是其兩倍多。[2]
分類
使用卡爾等人(2017年)系統發育數據集的修改版本,[5]鄭文杰等人將亞洲暴龍恢復為暴龍科中暴龍亞科的衍生成員,且與北美白熊龍共同處於多分支中。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2]
暴龍科 Tyrannosauridae |
| |||||||||||||||||||||||||||||||||||||||||||||||||||||||||||||||
古生態學
亞洲暴龍發現於南雄組,時間可追溯至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末期。該地層的各層位中已有許多其它恐龍被描述,包括同為暴龍科的虔州龍。[2]大型牙齒表明該生態系統中存在大型未命名暴龍科。[6]其它獸腳類包括鐮刀龍科(南雄龍)[7]及多種偷蛋龍科(斑嵴龍、冠盜龍、贛州龍、華南龍、江西龍、南康龍和通天龍)。[8][9]多孔椎龍類蜥腳下目的贛南龍及江西巨龍亦來自該地層。[10]該組的非恐龍動物群包括鱷目(江西鱷)、[11]蜥蜴(江西蜥和天宇蜥)[12]及龜鱉目(江西龜)。[13]
參見
- 暴龍類研究歷史
- 南雄組
- 2024年主龍類古生物學研究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