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式重戰車(日語:九一式重戦車)是日本帝國陸軍於1931年開發的多砲塔戰車,設計用於掩護步兵進攻。該戰車是「試製1號戰車」的改良版。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9月2日) |
開發
1925年3月日本開始設計製造第一輛國產坦克,1927年2月第一輛原型車製造完成,被稱為「試製一號」戰車。 「試製一號」戰車配備一門九〇式五十七釐米戦車砲和兩挺機槍,全重18噸。最高時速20公噸,裝甲厚度為17毫米,側面8毫米,底部6毫米。採用了三砲塔結構,加厚裝甲以加強作戰能力。 「試製一號」研製成功後於當年6月送到日本富士裾野演習場,順利通過了野外測試驗。 [1]
但日軍高層對的「試製一號」戰車並不滿意,主要相較於歐美標準太輕的坦克,在日軍高層眼中反而認為太重了。加上速度太慢,機動性不佳。因此試製一號戰車的採用被推遲,取而代之的八九式中戰車被日本陸軍採用。[2]日軍在1928年決定了重新開發「試製一號」。
1931年,試製二號開發完成,重新改裝後的試製二號被命名為九一式重戰車。整體與試製一號相同。[3]
性能
九一式全重18噸,比先前的「試製二號」重2噸。最高速度為25公里/小時。採用多砲塔佈局,火砲更換成七十釐米戰車炮,。裝備三挺機槍,正面兩挺,砲塔後方一挺,加強了攻擊能力。 砲塔前方和主要裝甲厚度增加至20毫米。 [3]
衍生型號
九五式重戰車坦克是九一式的衍生型號,1934年12月開始設計,1935年正式採用。整體外形與九一式基本一致,裝甲防護和火力也大幅提升。
生產與服役
九一式研製成功後並未批量生產,當時正值日軍全力於中國東北作戰。而中國軍隊沒有或只有少量裝備的老式坦克,對日軍威脅不大。再加上東北地區路況不佳,適合重型戰車發揮的地型不是很多。九一式的衍生型號九五式重戰車被日軍裝備了4輌,據說參與了諾門坎戰役,但沒有戰鬥記錄。[4]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