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英語:School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Sun Yat-sen University),是中山大學下屬院系之一,位於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成立於2015年9月16日。主要研究方向有大尺度結構、星系形成、引力理論等[2][3]。
中山大學天文學科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1927年初,張雲主持將國立中山大學數學系改為國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4],成為中國首個天文學系;同時,在越秀路建築天文台,1929年6月落成,為中國最早的高校天文台[5]。1935年秋,國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遷至石牌新校舍,於新校園高崗之上再建天文台,1938年建成[6]。1947年3月,數學天文系拆分,獨立的國立中山大學天文學系成立。[7]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院系調整中,中山大學天文學系與齊魯大學天文算學系一齊遷入南京大學,合併組建為南京大學天文系[8]。
2013年12月28日,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在珠海校區舉行揭牌儀式,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建生、周又元、顧逸東等出席[2],李淼任院長[9]。研究院的院部與天文部分設在廣州校區南校園原數計學院教學樓,空間科學部分設在珠海校區空間技術中心[10][11]。2014年開始招收碩士與博士研究生[12]。
2015年9月16日,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在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正式復辦了中山大學的天文學科[13]。2015年12月10日,物理與天文學院成立天琴研究中心[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