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危機[7][8](英語:Great Eastern Crisis、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Velika istočna kriza、土耳其語:Şark Buhranı、Ramazan Kararnamesi、93 Harbi;或稱近東危機[9])是指受近東問題影響下,1875年–1878年間主要發生在鄂圖曼帝國巴爾幹半島統治區的一系列叛亂、起義、衝突及戰爭[9]。
東方危機 | |||||||||
---|---|---|---|---|---|---|---|---|---|
鄂圖曼帝國境內民族主義崛起的一部分 | |||||||||
塞爾維亞士兵與鄂圖曼士兵在姆拉莫交戰 | |||||||||
| |||||||||
參戰方 | |||||||||
羅馬尼亞聯合公國 德國 法國 |
支持者: 英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大公 米克海爾·塔里埃洛維奇·羅里斯-梅李可夫伯爵 米哈伊爾·德米特里耶維奇·斯科別列夫 約瑟夫·古爾科伯爵 伊萬·拉扎列夫 卡羅爾一世 亞歷山大一世 尼古拉一世 科斯塔·普羅蒂奇 |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艾哈邁德·穆赫塔爾帕夏 鄂圖曼·努里帕夏 蘇萊曼·胡蘇魯帕夏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阿卜杜卡里姆·納迪爾帕夏 艾哈邁德·埃尤布帕夏 穆罕默德·里扎帕夏 | ||||||||
兵力 | |||||||||
俄羅斯帝國:多瑙河軍團185,000人、高加索軍團75,000人[1] | 鄂圖曼帝國:281,000人[2] | ||||||||
傷亡與損失 | |||||||||
俄羅斯帝國:15,567人戰死,56,652人受傷,其中6,824人因傷病而死[3] 保加利亞:2,456人傷亡[5] |
30,000人戰死[6] 90,000人因傷病而死[6] |
一系列的衝突將當時的多個大國捲入紛爭之中,最終衝突各方簽訂了1878年柏林條約,以鄂圖曼帝國損失大量領土及多個巴爾幹國家的法理獨立結束了東方危機,但近東問題並未得到解決。
背景
在整個19世紀,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行政管理狀況持續惡化,中央政府有時會失去對一整個省份的控制。中央政府實行的改革並未大幅改善基督教徒的生活條件[7],反而導致相當一部分穆斯林人感到不滿。在東方危機前的波斯尼亞州,當地穆斯林人至少發起了兩次叛亂[10]。而鄂圖曼帝國的鄰居和宿敵奧地利帝國經過19世紀上半葉的動盪之後得到了很長時間的穩定發展,並試圖以鄂圖曼帝國為代價重振其過去的擴張政策。同時,名義上自治,實際上獨立的塞爾維亞公國、黑山公國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和民族主義與領土收復主義的思潮下,也積極向其同胞所居地區尋求擴張[9]。
1854年8月24日[11][12][13],鄂圖曼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第一次借了外貸[14][15]。此後鄂圖曼帝國為了修建鐵路和電報線路,彌補收入與皇室奢侈開支(如在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修建新的宮殿)之間的虧空而借入了大量外貸[16]。一些金融評論家指出,這些貸款的條件對提供金錢的英國和法國銀行過於有利,而另一些金融評論家則指出,這些條件反映了鄂圖曼帝國政府願意不斷為其債務進行再融資[16][17]。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時期,鄂圖曼帝國還利用這批外貸投資海軍。到了1875年,鄂圖曼海軍已有21艘戰艦及173艘其他各式戰船,是當時除了英國和法國外世界第三大海軍,但這些開銷給鄂圖曼的國庫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與此同時,1873年安納托利亞的嚴重乾旱和1874年的洪水在帝國的中心地帶造成了饑荒和普遍的不滿[18]。由於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停擺,鄂圖曼帝國政府無法徵收足夠的稅收,迫使鄂圖曼政府於1875年10月30日宣佈拖欠外國貸款,並在包括巴爾幹地區在內的所有省份增稅[15][16]。
鄂圖曼帝國增稅的決定徹底激化了巴爾幹各州的不滿,加之俄羅斯與土耳其於1877年進行的戰爭進一步削弱了鄂圖曼帝國,巴爾幹各民族紛紛要求獨立或是自治,起義與衝突此起彼伏。
過程
嚴苛的賦稅成為了壓垮波斯尼亞州農民的最後一根稻草[19]。波斯尼亞州的基督徒農民和穆斯林農民都對現狀不滿[20][19],最終造成了1875–1877年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大規模起義。
黑塞哥維那起義被視作是東方危機的開端[21]。
黑塞哥維那的起義激起了整個巴爾幹半島穆斯林的不滿情緒,保加利亞人擔心穆斯林利用不滿情緒對基督徒進行大規模的屠殺,預先進行了起義[22]。鄂圖曼當局則召集了正規軍和僱傭兵以血腥殘暴的手段鎮壓這次起義[22]。
雖然保加利亞人的起義被鎮壓,但沒過多久塞爾維亞、俄羅斯先後對鄂圖曼宣戰,在戰爭過程中許多保加利亞人志願加入兩者的軍隊,反抗鄂圖曼人的統治[22]。
拉茲洛夫奇叛亂主要由在塞薩洛尼基的保加利亞人進行,是四月起義的一部分[23]。
1876年6月,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正式向土耳其宣戰,塞爾維亞-土耳其戰爭及黑山-土耳其戰爭爆發[24]。
受東方危機中的一系列事件影響,各列強與鄂圖曼帝國於1876年召開君士坦丁堡會議,試圖解決東方危機及東方問題。會議中初步劃定了讓保加利亞、黑山及塞爾維亞三國獨立並獲得更多領土的決議[27][28][29]。然而,鄂圖曼帝國的當權者拒絕了君士坦丁堡中各列強所定的決議,這最終導致了俄土戰爭的爆發及東方危機的進一步擴大[28]。
受泛斯拉夫主義、維護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要求及俄土兩國的世仇,在鄂圖曼人拒絕了君士坦丁堡會議的條約後,俄羅斯人認為時機已到,於1877年4月向鄂圖曼宣戰。
俄土戰爭時期,巴爾幹半島動盪不安,除了俄土正面交戰外,還發生了諸如1877年驅逐阿爾巴尼亞人、1878年伊庇魯斯叛亂、庫馬諾沃起義等事件。
俄土戰爭時期,羅馬尼亞脫離鄂圖曼帝國,宣佈獨立。1877年4月16日,俄羅斯與羅馬尼亞方面簽署條約,羅方同意俄軍經羅馬尼亞參加戰事,作為交換,俄方保證羅馬尼亞的完整性。
1878年,鄂圖曼在俄軍的攻勢以及東方危機的持續擴大下被迫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30][31],聖斯特凡諾條約的簽訂結束了俄土戰爭,同時讓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獲得了極大的緩衝地帶[32]。
《聖斯特凡諾條約》簽訂後,由於新生的保加利亞的版圖十分巨大,其他列強十分擔憂保加利亞成為俄羅斯的傀儡,於是再次召開會議解決這一問題,由於德國在巴爾幹半島沒有直接利益,因此當時的宰相俾斯麥邀請各方於柏林舉行會議[33]。
會議最終簽訂了柏林條約,儘管該條約讓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獲得了獨立,但同時將波斯尼亞州劃給了奧匈帝國,讓在俄土戰爭中損失慘重的俄羅斯認為自己沒有得到自己應得的利益而感到受到羞辱。俾斯麥隨後也發現自己成為了泛斯拉夫主義的敵對目標,並且將德國與奧匈帝國貼的太緊[34]。這進一步導致了三帝同盟的崩潰。
結果及影響
1878年柏林條約簽訂後,奧匈帝國被允許在鄂圖曼的波斯尼亞州和新帕扎爾區派遣軍事駐軍(儘管這兩地法理上仍屬於鄂圖曼帝國),這使得奧匈帝國能夠在鄂圖曼帝國後續發生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保加利亞獨立時趁機徹底佔領了波斯尼亞,為求妥協,奧匈帝國將新帕扎爾區還給了鄂圖曼帝國。
1881年,法國以突尼西亞部隊進入法屬阿爾及利亞為戰爭藉口向鄂圖曼宣戰,最終佔領鄂圖曼屬突尼西亞。1882年,大英帝國因土耳其鎮壓奧拉比叛亂為由佔領鄂圖曼屬埃及赫迪夫領。值得注意的是,鄂圖曼政府此前經常宣佈以埃及的稅收收入作為向英國和法國銀行借款的擔保[15]。英國也因此在東地中海立足,並控制了蘇彝士運河區,而法國也在西地中海擴張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史學家馬羅什·梅利哈雷克認為東方危機不可能在沒有塞爾維亞參與下得到完全解決[35]。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