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之UC-14號艇(德語:SM UC 14[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艘UC-I型近岸布雷潛艇或稱U艇。它由不萊梅的威悉船廠承建,於1915年5月13日新船下水,至6月5日交付使用。其全長33.99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168噸和182噸,艇載武器則包括六具水雷投放井以及一門8毫米口徑機槍。UC-14號入役後曾先後被部署至普拉區艦隊和法蘭德斯區艦隊,並參與了地中海和大西洋潛艇戰。通過其38次布雷巡邏,共間接致沉16艘協約國或中立國的艦船,累計總噸位為22289噸。1917年10月3日,UC-14號在澤布呂赫附近觸雷沉沒,艇內17名官兵全數陣亡。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UC-14號 |
下訂日 | 1914年11月23日[1] |
建造者 | 不萊梅威悉船廠[2] |
船廠編號 | 229 |
動工日 | 1915年1月28日 |
下水日 | 1915年5月13日 |
服役日 | 1915年6月5日 |
結局 | 1917年10月3日在澤布呂赫附近觸雷沉沒 |
技術數據[3] | |
艦級 | UC級潛艇 |
艦型 | UC-I型(近岸布雷潛艇) |
排水量 |
|
全長 |
|
全寬 | 3.15米 |
吃水 | 3.06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速度 |
|
續航距離 |
|
潛航深度 | 50米 |
乘員 | 1名軍官、13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服役記錄 | |
所屬 | |
指揮官 | |
參與行動 | 38次巡邏 |
戰績 |
|
設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配合歐洲大陸的戰事,德意志帝國海軍魚雷監察局(Inspektion des Torpedowesens)於1914年9月向潛艇監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提議,研製小型布雷潛艇用於在法國近岸水域實施水雷封鎖。潛艇局隨即完成了代號為「35a號工程」的設計方案,即UC-I型潛艇。[10]有別於同時代的大多數潛艇類別,該型潛艇基本上採用單殼體;這意味着艇體全由耐壓殼體構成,當中集成了用於下潛的潛水艙。這種結構類型是衍生自19世紀後期德國的第一艘實驗性U艇,在當時實際上已顯過時。[3]
UC-14號是首批15艘UC-I型方案的其中一艘。這個亞型是基於同時開發的近岸作業潛艇UB-I型發展而來,但體積略大,全長為33.99米,並有3.06米的吃水深度;舷寬則同樣限定在3.15米,以滿足鐵路運輸所要求的裝載限界。[11]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別為168噸和182噸。艇只搭載有一台功率為80匹公制馬力(59千瓦特)的奔馳制六缸四衝程柴油發動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一台175匹公制馬力(129千瓦特)的西門子-舒克特電動發電機供水下運行;它們用以驅動一根單軸直徑為1.08米長的三葉螺旋槳。該艇的潛航深度為50米。[3]
UC-14號在水上的最高速度為6.49節(12.02公里每小時),在水下的最高航速則為5.67節(10.50公里每小時)。它可以5節(9.3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在水上巡航910海里(1,69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在水下巡航50海里(93公里)。作為專用的布雷潛艇,該艇取消了魚雷發射管,改為六具傾斜式水雷存儲井,並可攜帶12枚UC120型水雷。布雷時只需將存儲井底部的蓋板打開,水雷便可憑藉自身重量滑入水中。[11]此外,在甲板上還配備有一挺8毫米口徑機槍作為輔助武器。其標準船員編制為1名軍官及13名水兵。[3]
歷史
UC-14號是由國家海軍辦公室作為C項戰時訂單(Kriegsauftrag C)的一部分,於1914年11月23日向不萊梅的威悉船廠訂購,建造編號為229。艇只於1915年1月28日動工、同年5月13日下水,至6月5日在前UC-12號艇長、海軍中尉凱撒·鮑爾的指揮下正式交付使用。[4]與同型的大多數姊妹艇一樣,UC-14號在完成海試後便從基爾通過鐵路運往奧匈帝國軍港普拉,繼而被編入普拉區艦隊,活動範圍包括亞得里亞海、塔蘭托灣、奧特朗托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隨後,該艇於1916年10月22日退役,至1917年1月11月才重新啟用,前往奧斯滕德加入法蘭德斯區艦隊,主要在英格蘭東岸附近佈雷。[12]
在為期兩年多的服役生涯中,UC-14號參與了地中海和大西洋潛艇戰,共完成了38次布雷巡邏。[12]在此期間,共有協約國或中立國的4艘商船、2艘軍艦和10艘輔助軍艦因撞上該艇佈設的水雷而沉沒,累計總噸位為22289噸。[13]其中,首個受害者是排水量為680噸的意大利皇家海軍驅逐艦勇敢號,它於1915年12月4日在夫羅勒附近觸雷沉沒。[14]體積最大的受害者則是排水量高達13427噸的意大利前無畏戰艦瑪格麗塔王后號,它於1916年12月11日至12日夜間,在海況惡劣的情況下從夫羅勒出港時,觸發並引爆了UC-14號佈設的兩枚水雷後沉沒,成為一戰期間遭U艇擊沉的最大型艦船之一。[15][16]事件共造成該艦多達675名官兵陣亡,其中包括阿爾巴尼亞遠征軍司令、陸軍中將奧雷斯特·班迪尼。[17]此外,UC-14號也曾致沉容積總噸為3415噸的意大利運兵船巴勒莫城號,後者是1916年1月8日從布林迪西前往夫羅勒的途中,在距布林迪西東北約6海里(11公里)處觸雷沉沒;[18]趕來參與救援的的兩艘英國武裝漂網船弗羅伊希尼號(HMD Freuchny)和晨星號(HMD Morning Star)也相繼在雷區內遭摧毀。[19][20]
1917年10月1日,UC-14號啟程前往斯坦福附近執行任務,從此再未歸來。[12]兩天後,即10月3日,該艇在澤布呂赫港灣的入口處(51°31′N 03°09′E)撞上了英國人佈設的水雷而沉沒,艇內17名官兵全數陣亡。[1]
襲擊歷史摘要
日期 | 船名 | 船籍 | 噸位 [註 2] |
結局 [13] |
---|---|---|---|---|
1915年12月4日 | 勇敢號 | 意大利皇家海軍 | 680 | 擊沉 |
1915年12月4日 | 翁貝托國王號 | 意大利王國 | 2952 | 擊沉 |
1916年1月8日 | 巴勒莫城號 | 意大利皇家海軍 | 3415 | 擊沉 |
1916年1月8日 | 弗羅伊希尼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84 | 擊沉 |
1916年1月8日 | 晨星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97 | 擊沉 |
1916年2月20日 | 加文伍德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88 | 擊沉 |
1916年3月20日 | 吉內特號 | 法國海軍 | 272 | 擊沉 |
1916年11月26日 | 芬羅絲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78 | 擊沉 |
1916年11月26日 | 米迦勒節紫菀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99 | 擊沉 |
1916年12月12日 | 瑪格麗塔王后號 | 意大利皇家海軍 | 13427 | 擊沉 |
1917年3月30日 | 克里斯托弗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316 | 擊沉 |
1917年4月9日 | 厄索斯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218 | 擊沉 |
1917年5月23日 | 泰騰豪爾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227 | 擊沉 |
1917年9月10日 | 阿爾德湖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225 | 擊沉 |
1917年10月2日 | 聽話的男孩號 | 英國 | 51 | 擊沉 |
1917年10月7日 | 依賴號 | 英國 | 60 | 擊沉 |
註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