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故事》 (英語: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是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和妻子阿里爾·杜蘭特的一套11卷的書籍,涵蓋西方歷史,面向普通讀者,1935–1975年由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出版。

Quick Facts 《文明的故事》, 作者 ...
《文明的故事》
作者威爾·杜蘭特
阿里爾·杜蘭特
類型書面作品[*]
語言英語
主題歷史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西蒙與舒斯特(1935-1975年)
出版時間1935年 編輯維基數據
出版地點美國
所獲獎項普立茲非小說獎
規範控制
ISBN978-1567310238
Close

這套書的編寫時間超過五十年。它總共400萬字,近1萬頁,還有兩卷在作者死前還在寫作中[1]。第一卷《我們的東方遺產》涵蓋了中東東方世界到1933年的歷史,威爾·杜蘭特說他想包括西方世界到20世紀初的歷史。然而,這套書結束於《拿破崙時代》,因為杜蘭特夫婦死時—她80多歲,他90多歲,他們還留下了第12卷《達爾文時代》的筆記,和第13卷《愛因斯坦時代》的大綱,本意是要將《文明的故事》寫到1945年。

《文明的故事》的前六卷由威爾·杜蘭特一人完成,從《理性開始的時代》開始,阿里爾被列為合著者。在第一卷的序言中,杜蘭特表示他打算寫這套5卷的書,儘管結果並非如此。

1968年,這套書的第10卷《盧梭與大革命》獲得普立茲獎

內容

I. 《我們的東方遺產》(1935年)

Thumb
卡夫拉金字塔埃及第四王朝)和 獅身人面像(約公元前2500年或更早)

本卷涵蓋了近東的歷史,直到公元前 330年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以及印度中國日本直到1930年代的歷史。

「本書的每一章、每一段都會冒犯或消遣一些愛國或深奧的靈魂:猶太教正統派需要祖先所有的耐心,來寬恕關於耶和華的書頁;玄學的印度教徒會對印度哲學這種膚淺的抓癢感到哀慟;中國日本的聖人,會對從遠東文學和思想的財富中挑選這些簡短而不足的選擇,寬容地微笑. ... 與此同時,一個疲憊的作家,可能會同情 Tai T』ung, 他在十三世紀發表的《中國寫作史》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我等待完美,我的書就永遠不會完成。」
  1. 文明的建立
    1. 文明的條件
    2. 文明的經濟要素
    3. 文明的政治要素
    4. 文明的道德要素
    5. 文明的心理要素
    6. 史前期文明
      「創世神話的塑造者是不成功的丈夫們,因為他們認為女人是萬惡之源。」(70頁)
  2. 近東
    1. 蘇美爾
    2. 埃及
    3. 巴比倫
    4. 亞述
    5. 民族雜居
    6. 猶太
    7. 波斯
      「因為野蠻總是圍繞着文明,在文明之中,在文明之下,準備用武器、大規模遷移或不受控制的生育能力來吞噬它。野蠻就像叢林;它從來不承認它的失敗;它耐心地等待幾個世紀,以恢復它失去了的領土。」(265頁)
  3. 印度及其鄰國
    1. 印度的淵源
    2. 佛陀
    3. 亞歷山大奧朗則布
    4. 人民的生活
    5. 諸神的天堂
    6. 心靈
    7. 印度的文學
    8. 印度的藝術
    9. 一篇基督徒的結語
      關於印度淪亡於莫臥兒帝國:「從這場悲劇中得出的慘痛教訓是,永久的警惕是文明的代價。一個國家必須熱愛和平,但要保持粉末乾燥」(463頁)
  4. 遠東
    1. 哲學家的時代
    2. 詩人的時代
    3. 藝術家的時代
    4. 人民和國家
    5. 革命與更新
      1935年關於中國:「任何武力的勝利,或外國金融的暴政,都無法長期壓制一個資源如此豐富的國家。在中國折腰之前,侵略者將失去資金或耐心;在一個世紀內,中國將吸收並開化她的征服者,並學習所有暫時冠以現代工業名義的技術;道路和通訊將帶給她團結,經濟和節儉將給她資金,一個強大的政府將給她秩序與和平。"(823頁)
  5. 日本
    1. 日本的締造者
    2. 政治與道德的基礎
    3. 古代日本的思想與藝術
    4. 日本的新面貌
      1935年關於日本:「根據每一個歷史先例,下一幕將是戰爭。」

II. 《希臘的生活》(1939年)

Thumb
伯里克利半身像,柏林

本卷涵蓋古希臘希臘化時代的近東,直到羅馬征服。

  1. 愛琴海前奏:3500–1000 BC
    1. 克里特島
    2. 阿伽門農之前
    3. 英雄時代
  2. 希臘的興起:1000–480 BC
    1. 斯巴達
    2. 雅典
    3. 大遷徙
    4. 西方的希臘人
    5. 希臘的諸神
    6. 早期希臘的共同文化
    7. 為自由而戰
      「實現自治在世界上是一件新鮮事;所有偉大的社會還沒有敢於接受沒有國王的生活。這種自豪的獨立感、個人和集體精神,對希臘人的每一個企業都具有強大的刺激力;正是他們的自由激勵他們,在藝術和文學,科學和哲學方面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233頁)
  3. 希臘的黃金時代:480–399 BC
    1. 伯里克利與民主的實驗
    2. 雅典的工作與財富
    3. 雅典人的道德與習俗
    4. 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藝術
    5. 知識的演進
    6. 哲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
    7. 黃金時代的文學
    8. 希臘的自毀
      「在這個文明中,令人驚訝的事實是,它的輝煌,沒有婦女的幫助或刺激。」(305頁)
  4. 希臘自由的衰落: 399–322 BC
    1. 菲利普王
    2. 公元前4世紀的文學與藝術
    3. 哲學的鼎盛時期
    4. 亞歷山大
      「階級戰爭把民主變成了立法掠奪的競賽。」(554頁)
  5. 希臘化傳播:322–146 BC
    1. 希臘與馬其頓
    2. 大希臘與東方
    3. 埃及與西方
    4. 書籍
    5. 傳播期的藝術
    6. 希臘科學的巔峰
    7. 哲學的屈服
    8. 羅馬的來臨
      「我們試圖表明,羅馬征服希臘的基本原因,是希臘文明從內部瓦解。沒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是被征服的,都是自己毀滅了自己。」(659頁)
結語: 我們的希臘遺產

III.《凱撒與基督》(1944年)

Thumb
凱撒半身像

本卷涵蓋君士坦丁大帝以前,羅馬和基督教的歷史。

導論:起源
  1. 埃特魯斯坎人序曲:公元前800–508
  1. 共和國: 公元前508–30
    1. 爭取民主的奮鬥:公元前508–264
    2. 漢尼拔對抗羅馬: 公元前264-202
    3. 斯多噶派的羅馬: 公元前508–202
    4. 征服希臘: 公元前201-146
      「新的一代,繼承世界的主人,沒有時間或傾向捍衛它;羅馬地主所特有的戰爭準備現在消失了,所有權集中在少數幾個家庭,這個國家沒有股份的無產者,填滿了羅馬的貧民窟." (90頁)
  2. 革命: 145–30 BC
    1. 農民的反叛: 公元前145–78
    2. 寡頭政治的反動: 公元前77–60
    3. 革命期間的文學: 公元前145–30
    4. 凱撒: 公元前100–44
    5. 安東尼: 44–30 BC
      「兒童現在是奢侈品,只有窮人才能負擔得起。」(134頁)
  3. 元首制: 公元前30-公元192
    1. 奧古斯都的政治權術: 公元前30-公元14
    2. 黃金時代: 公元前30 -公元 18
    3. 君主專制的另一面: 14–96
    4. 白銀時代: 14–96
    5. 成長中的羅馬: 14–96
    6. 羅馬及其藝術: 公元前30-AD 96
    7. 享樂主義的羅馬: 公元前30-公元96
    8. 羅馬法: 公元前146-公元192
    9. 哲學家帝王: 96–180
    10. 2世紀的生活與思想: 96–192
      「如果羅馬沒有在這麼短的時間接受這麼多的異族男子,如果她讓這些新來者進入學校,而不是貧民窟,如果她將他們當成一百個潛在的卓越者,如果她偶爾關閉大門,讓同化趕上滲透,她可能已經從輸液獲得了新的種族和文學活力,可能仍然是羅馬人的羅馬,西方的聲音和堡壘。」(366頁)
  4. 帝國: 146-192
    1. 意大利
    2. 開化西方
    3. 羅馬希臘
    4. 希臘化復興
    5. 羅馬與猶太: 公元前132 -公元135
  5. 基督教的初期: 公元前4 -公元325
    1. 耶穌: 公元前4 -公元30
    2. 使徒: 30–95
    3. 教會的成長: 96–305
    4. 帝國的衰落: 193–305
    5. 基督教的勝利: 306–325
結語:羅馬並不是被基督教,也不是被蠻族的入侵摧毀;當基督教興起,入侵來到時,它已經是一個空殼。" (667-668頁)

IV. 《信仰的時代》(1950年)

Thumb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聖城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

本卷涵蓋中世紀的歐洲和近東,從君士坦丁大帝但丁

  1. 拜占庭的鼎盛: 325–565
    1. 背教者尤利安: 332-63
    2. 蠻族的勝利: 325–476
    3. 基督教的演進: 364–451
    4. 逐漸成形的歐洲: 325–529
    5. 查士丁尼: 527-65
    6. 拜占庭文明: 337–565
    7. 波斯人: 224–641
      「從歷史上看,征服摧毀了已經內在衰敗者的外在形式;它清除了令人遺憾的殘暴,整個生活系統,包括秩序、文化和法律,已經自我磨損而衰老,失去了再生和成長的力量。」(43頁)
  2. 伊斯蘭文明: 569–1258
    1. 穆罕默德: 569–632
    2. 古蘭經
    3. 伊斯蘭之劍: 632–1058
    4. 伊斯蘭景觀: 632–1058
    5. 東方伊斯蘭教的思想與藝術: 632–1058
    6. 西方伊斯蘭教: 641–1086
    7. 伊斯蘭教的興盛與沒落: 1058–1258
      「穆斯林似乎比他們的基督教同行是更好的紳士;他們更多信守諾言,對失敗者表現出更多的憐憫,1099年基督徒佔領耶路撒冷時少有感到內疚的暴行。」(341頁)
  3. 猶太文明: 135-1300
    1. 塔木德: 135–500
    2. 中世紀猶太人: 500–1300
    3. 猶太人的心智: 500–1300
  4. 黑暗時代: 566–1095
    1. 拜占庭世界: 566–1095
    2. 西方的沒落: 566–1066
    3. 諾曼的崛起: 566–1066
    4. 爭鬥中的基督教: 529–1085
    5. 封建制度與騎士精神
      「信仰創造歷史,特別是當它們是錯的,錯在男人已經最高尚地死去。」(458頁)
  5. 基督教文明: 1095–1300
    1. 十字軍東征: 1095–1291
    2. 經濟革命: 1066–1300
    3. 歐洲的復甦: 1095–1300
    4. 文藝復興以前的意大利: 1057–1308
    5. 羅馬天主教: 1095–1294
    6. 早期的宗教裁判所: 1000–1300
    7. 修道僧與托缽僧: 1095–1300
    8. 基督教的道德與禮儀: 700–1300
    9. 藝術的復甦: 1095–1300
    10. 哥德式建築的興起: 1095–1300
    11. 中世紀音樂: 326–1300
    12. 知識的傳播: 1000–1300
    13. 阿伯拉爾: 1079–1142
    14. 理性的探索: 1120–1308
    15. 基督教的科學: 1095–1300
    16. 浪漫時代: 1100–1300
    17. 但丁: 1265–1321
      「總之,我們形成的中世紀拉丁教會的圖像是,一個盡了最大努力的組織,儘管其信徒和領袖們存在人性的弱點,但是在古老的文明的殘骸中,在青春期社會的激情中,它建立了道德和社會秩序,傳播了一種振奮和安慰人心的信念。」(818頁)
結語: 中世紀的遺產

V. 《文藝復興》(1953年)

Thumb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提香

本卷涵蓋了從1300年到16世紀中葉的意大利歷史,重點關注意大利文藝復興

  1. 序曲: 1300–77
    1. 彼特拉克薄伽丘的時代: 1304–75
    2. 亞維農教廷: 1309–77
      「威尼斯商人侵入從耶路撒冷安特衛普的每個市場;他們與基督徒和穆斯林公平交易,教宗絕罰落在他們身上。」(39頁)
    3. 薩佛納羅拉與共和國:1492–1534
      「但是,不僅僅是古代的復興造就了文藝復興。首先,它花了錢—資產階級的臭錢:... 仔細的計算,投資和貸款,利息和股息積累,直到盈餘可以購買肉體的樂趣、議員、簽名和情婦,支付米開朗基羅或提香的工錢,將財富轉化為美,讓財富帶着藝術的香氣。金錢是所有文明的根源。" (67-68頁)
  2. 佛羅倫薩 文藝復興: 1378–1534
    1. 美第奇的崛起: 1378–1464
    2. 黃金時代: 1464–92
    3. 薩佛納羅拉與共和國:1492–1534
  3. 意大利盛會: 1378–1534
    1. 米蘭
    2. 達文西
    3. 托斯卡納翁布里亞
    4. 曼托瓦
    5. 費拉拉
    6. 威尼斯及其領地
    7. 艾米利亞和馬爾凱
    8. 那不勒斯王國
      「他長得不帥;像大多數偉人一樣,他倖免於這種分散注意力的障礙。」(185頁)
  4. 羅馬文藝復興: 1378–1521
    1. 教會的危機: 1378–1521
    2. 文藝復興佔領羅馬:1447–92
    3. 波吉亞家族
    4. 儒略二世: 1503–13
    5. 良十世: 1513–21
  5. 崩潰
    1. 知識分子的反抗
    2. 道德釋放
    3. 政治崩潰:1494–1534
      "歷史學家熟悉無稽之談的普遍性:迷信自己有光輝的未來;他不期望完美的狀態產生於不完美的人;他認為,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擺脫經濟困擾,有閒暇和精力去思考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祖先或環境的想法;他學會欣喜,如果他能發現,在每個時期只有很少的男女能夠自我提升,靠大腦白手起家,或靠出生或環境的一些好處,離開迷信、神秘主義和輕信,明智地意識到其無限的無知。" (525頁)
  6. 結局:1534–76
    1. 威尼斯日落
    2. 文藝復興的減弱

VI.《宗教改革》(1957年)

Thumb
馬丁·路德

本卷涵蓋了1300年至1564年意大利以外的歐洲歷史,重點關注新教改革

  1. 從約翰·威克利夫到馬丁·路德:1300–1517
    1. 羅馬天主教: 1300–1517
    2. 英格蘭、威克利夫、喬叟和大起義: 1308–1400
    3. 圍困法國: 1300–1461
    4. 高盧鳳凰: 1453–1515
    5. 15世紀的英格蘭: 1399–1509
    6. 勃艮第插曲: 1363–1515
    7. 中歐: 1300–1460
    8. 西斯拉夫人:1300–1516
    9. 奧斯曼浪潮: 1300–1516
    10. 葡萄牙開創商業革命:1300–1517
    11. 西班牙: 1300–1517
    12. 知識的增長:1300–1517
    13. 征服海洋:1492–1517
    14. 伊拉斯謨: 1469–1517
    15. 路德之前的德國: 1453–1517
  2. 宗教革命: 1517–64
    1. 路德:德國宗教改革: 1517–24
    2. 社會革命: 1522–36
    3. 茨溫利:瑞士宗教改革: 1477–1531
    4. 路德與伊拉斯謨: 1517–36
    5. 戰爭中的信仰: 1525–60
    6. 約翰·加爾文:1509–64
    7. 弗朗索瓦一世與法國宗教改革:1515–59
    8. 亨利八世與沃爾西樞機: 1509–29
    9. 亨利八世與托馬斯·莫爾: 1529–35
    10. 亨利八世與修道院: 1535–47
    11. 愛德華六世與瑪麗·都鐸: 1547–58
    12. 從羅伯特一世·布魯斯到約翰·諾克斯: 1300–1561
    13. 改革的遷移: 1517–60
  3. 門口的陌生人: 1300–1566
    1. 俄國統一: 1300–1584
    2. 伊斯蘭的天才: 1258–1520
    3. 蘇萊曼大帝: 1520–66
    4. 猶太人:1300–1564
  4. 幕後:1517–1564
    1. 人民的生活
    2. 音樂: 1300–1564
    3. 拉伯雷時代的文學
    4. 霍爾拜因時代的藝術
    5. 哥白尼時代的科學
      「當時的人,如同現在,更多以禮貌,而不是道德來評價;世界更容易原諒那些以最不粗俗和最大的恩典犯下的罪孽。在這裏,除了大炮和神學,那是意大利領先的。」(766頁)
  5. 反宗教改革: 1517–65
    1. 教會與改革
    2. 教宗和特倫特會議
結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


VII.《理性開始的時代》(1961年)

Thumb
伽利略像,

本卷涵蓋1559至1648年歐洲和近東的歷史。

  1. 英國的狂喜: 1558–1648
    1. 偉大的女王: 1558–1603
    2. 歡樂的英格蘭: 1558–1625
  2. 帕納蘇斯的山坡: 1558–1603
    1. 莎士比亞: 1564–1616
    2. 蘇格蘭女王瑪麗: 1542–87
    3. 詹姆士六世和一世: 1567–1625
    4. 召喚理性: 1558–1649
    5. 大革命: 1625–49
      「女巫被燒死,耶穌會士從腳手架上拖下來,活着被砍成碎片。人類善良的牛奶在好女王貝斯的日子裏緩慢流動。」(54頁)
  3. "信仰為權力而戰: 1556–1648
    1. 意大利母校: 1564–1648
    2. 西班牙的盛衰: 1556–1665
    3. 西班牙文學的黃金時代: 1556–1665
    4. 西班牙藝術的黃金時代: 1556–1682
    5. 法國的角逐: 1559–74
    6. 亨利四世: 1553–1610
    7. 黎塞留: 1585–1642
    8. 戰爭下的法國: 1559–1643
    9. 荷蘭的叛亂: 1558–1648
    10. 從魯本斯到倫勃朗: 1555–1660
    11. 北方的興起: 1559–1648
    12. 伊斯蘭的挑戰: 1566–1648
    13. 帝國大決戰: 1564–1648
      「他膀胱中的石頭比法國的戰爭更困擾他」。(411頁)
  4. 理性的考驗: 1558–1648
    1. 伽利略時代的科學: 1558–1648
    2. 哲學的再生: 1564–1648
      「基督教會死去嗎?...如果是這樣,這是現代的基本事件,因為文明的靈魂是它的宗教,會與它的信仰一同死去」(613頁)

VIII.《路易十四時代》(1963年)

Thumb
路易十四, 1701

本卷涵蓋路易十四時期歐洲和近東的歷史。

  1. 法國的全盛時期: 1643–1715
    1. 旭日東升: 1643–84
    2. 信仰的考驗: 1643–1715
    3. 國王與藝術: 1643–1715
    4. 莫里哀: 1622–73
    5. 法國古典文學的全盛時期: 1643–1715
    6. 尼德蘭的悲劇: 1649–1715
      「這是一個禮貌嚴格而道德寬鬆的時代。」(27頁)
      「和其他人一樣,他來自中產階級;貴族對生活藝術太感興趣了,不能為藝術生活騰出時間。」(144頁)
  2. 英格蘭: 1649–1714
    1. 克倫威爾: 1649–60
    2. 彌爾頓: 1608–74
    3. 復辟: 1660–85
    4. 光榮革命: 1685–1714
    5. 從德萊登到斯威夫特: 1660–1714
  3. 外圍: 1648–1715
    1. 波羅的海的爭奪: 1648–1721
    2. 彼得大帝: 1698–1725
    3. 改變中的帝國: 1648–1715
    4. 悠閒的南方: 1648–1715
    5. 封鎖中的猶太人: 1564–1715
  4. 知識的探索: 1648–1715
    1. 從迷信到學術: 1648–1715
    2. 科學的探求: 1648–1715
    3. 伊薩克牛頓: 1642–1727
    4. 英國哲學: 1648–1715
    5. 法國的信仰與理性: 1648–1715
    6. 斯賓諾莎: 1632–77
    7. 萊布尼茨: 1646–1716
  5. 法國對抗歐洲: 1683–1715
    1. 日落

IX. 《伏爾泰時代》(1965年)

本卷涵蓋伏爾泰所代表的啟蒙時代, 關注1715至1756年的法國、英國和德國。

  1. 法國: 攝政時期
  2. 英格蘭: 1714–56
    1. 人民
    2. 統治者
    3. 宗教與哲學
    4. 文學與戲劇
    5. 藝術與音樂
  3. 法國: 1723–56
    1. 人民與國家
    2. 道德與風俗
    3. 美的崇拜
    4. 心智的成就
    5. 伏爾泰在法國
  4. 中歐: 1713–56
    1. 巴赫的德國
    2. 腓特烈大帝與瑪麗亞特蕾莎
    3. 瑞士與伏爾泰
  5. 知識的進展: 1715–89
    1. 學者
    2. 科學的進展
    3. 醫學
  6. 攻擊基督教: 1730–74
    1. 無神論者
    2. 狄德羅與百科全書
    3. 多面狄德羅
    4. 擴展中的運動
    5. 伏爾泰與基督教
    6. 哲學家的勝利

X.《盧梭與大革命》(1967年)

Thumb
盧梭

本卷關注盧梭和他的時代。1968年獲普立茲獎[2]

  1. 前奏
    1. 流浪者盧梭: 1712–56
    2. 七年戰爭: 1756–63
  2. 洪水之前的法國: 1757–74
    1. 國家的命運
    2. 生活的藝術
    3. 年高德劭的伏爾泰: 1758–78
    4. 浪漫派作家盧梭: 1756–62
    5. 哲學家盧梭
    6. 盧梭的流浪生活: 1762–67
  3. 天主教南方: 1715–89
    1. 意大利沃土: 1715–59
    2. 葡萄牙與蓬巴爾: 1706–82
    3. 西班牙與啟蒙運動: 1700–88
    4. 再會,意大利:1760–89
    5. 奧地利的啟蒙運動: 1756–90
    6. 音樂改革
    7. 莫扎特
      「窗下的情人,撥動結他或曼陀林,以及少女的心」(220頁)
  4. 伊斯蘭與斯拉夫東方: 1715–96
    1. 伊斯蘭: 1715–96
    2. 俄國插曲: 1725–62
    3. 葉卡捷琳娜大帝: 1762–96
    4. 波蘭之劫: 1715–95
  5. 新教北方: 1756–89
    1. 腓特烈大帝時代的德國: 1756–86
    2. 康德: 1724–1804
    3. 到魏瑪之路: 1733–87
    4. 魏瑪盛世: 1775–1805
    5. 歌德的晚年: 1805–32
    6. 猶太人: 1715–89
    7. 從日內瓦到斯德哥爾摩
      「他的結論是,歷史是一個優秀的老師,幾乎沒有學生」(529頁)
  6. 約翰遜的英國: 1756–89
    1. 工業革命
    2. 政壇風雲: 1756–92
    3. 英國人: 1756–89
    4. 雷諾茲時代: 1756–90
    5. 英格蘭的鄰邦: 1756–89
    6. 文壇景象: 1756–89
    7. 塞繆爾約翰遜: 1709–84
  7. 封建主義法國的崩潰: 1774–89
    1. 最後的榮耀: 1774–83
    2. 死亡與哲學家: 1774–1807
    3. 光明前夕: 1774–89
    4. 革命的分析: 1774–89
    5. 政治的潰亂: 1783–89
  8. 結語

XI. 《拿破崙時代》(1975年)

Thumb

本卷關注拿破崙和他的時代。

  1. 法國大革命: 1789–99
    1. 革命的背景: 1774–89
    2. 國民會議: 1789.5.4 – 1791.9.30
    3. 立法會議: 1791.10.1 – 1792.9.20
    4. 國民公會: 1792.9.21 – 1795.10.26
    5. 督政府: 1795.11.2 – 1799.11.9
    6. 大革命下的人生: 1789–99
  2. 拿破崙的升沉: 1799–1811
    1. 執政府: 1799.11.11 – 1804.5.18
    2. 新帝國: 1804–07
    3. 龐大的領域: 1807–11
    4. 拿破崙其人
    5. 拿破崙的法國: 1800–1815
    6. 拿破崙與藝術
    7. 反對拿破崙的文學
    8. 拿破崙時代的科學與哲學
      「這是一場典型的拿破崙戰役:迅速,勝利,徒勞。」(228頁)
  3. 英國: 1789–1812
    1. 英格蘭在忙碌
    2. 英國的生活
    3. 英國的藝術
    4. 英國的科學
    5. 英國的哲學
    6. 文學的轉變
    7. 湖畔詩人: 1770–1850
    8. 反叛的詩人: 1788–1824
    9. 英格蘭的鄰邦: 1789–1815
    10. 皮特、納爾遜和拿破崙: 1789–1812
  4. 挑戰諸王: 1789–1812
    1. 伊比利亞半島
    2. 意大利及其征服者: 1789–1813
    3. 奧地利: 1780–1812
    4. 貝多芬: 1770–1827
    5. 日耳曼與拿破崙: 1786–1811
    6. 日耳曼民族: 1789–1812
    7. 日耳曼文學: 1789–1815
    8. 日耳曼哲學: 1789–1815
    9. 大陸邊緣各國: 1789–1812
    10. 俄國: 1796–1812
      「... 她進入一系列的冒險,其中一次,她驚訝於帶着母性。」(633頁)
  5. 結局: 1811–1815
    1. 遠征莫斯科: 1811–12
    2. 厄爾巴島: 1813–14
    3. 滑鐵盧: 1814–15
    4. 聖赫勒拿島
    5. 結束
    6. 總結: 1815–40

目的

杜蘭特說,他撰寫這套叢書的目的,不是要創作出一部權威的學術作品,而是要讓受過良好教育的公眾以全面的"複合歷史"的形式,獲得和理解大量信息。

正如杜蘭特在他的第一部作品《我們的東方遺產》的序言中所說:

我希望盡我可能多地講述,天才和勞動對人類文化遺產的貢獻–記錄和思考,它們的原因、性質和影響,發明的進步,經濟組織的範圍,政府的實驗, 宗教的願望,道德和禮儀的突變,文學的傑作,科學的發展,哲學的智慧,和藝術的成就。 我不需要被告知這個事業是多麼荒謬,也不需要被告知它的概念是多麼不謙虛 … 然而,我曾夢想,儘管在這項事業中不可避免有許多錯誤,但對於那些由於對哲學的熱情,已經被強迫從整體上看待事物,對於通過時間中的歷史,來追求視角、統一和理解,以及通過空間科學來尋求它們的人來說,它可能有些用處。與哲學一樣,這樣的冒險(如這11卷的創作)沒有合理的藉口,充其量只是勇敢的愚蠢;但讓我們希望,像哲學一樣,它將永遠吸引一些魯莽的靈魂,進入其致命的深度。

評價

《盧梭與大革命》一卷於1968年獲得普利策非小說獎。所有11卷都是每月之書俱樂部的精選和暢銷書,總銷量超過200萬冊,有9種語言[3]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