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 4.7吋Mk IX與Mk XII速射艦炮(英語:4.7 inch QF Mark IX and Mark XII)[note 1]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大多數英國皇家海軍和英聯邦海軍驅逐艦所搭載的45倍徑4.7吋(120毫米)艦載主炮,[1]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搭載着它倆的驅逐艦被出售而出口到眾多國家,包括巴西、阿根廷與荷蘭,發射4.7吋(120毫米)分裝式炮彈。
QF 4.7吋Mk IX與Mk XII速射艦炮 QF 4.7 inch Mark IX & Mark XII | |
---|---|
類型 | |
原產地 | 英國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28年—約1970年 |
使用方 | |
參與戰爭/衝突 |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1928年 |
製造數量 | 1,114門
|
衍生型 | Mk IX和Mk XII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
長度 | |
槍管長度 | 炮膛:5,400毫米(212.6英吋;45倍徑) |
炮彈 | 4.7吋分裝式炮彈 |
炮彈重量 | 22.68公斤(50磅)半穿甲彈或高爆彈 |
口徑 | 120毫米(4.7英吋) |
槍管 | 1根,使用壽命:1,400發 |
後膛 | 半自動水平滑塊式裝填 |
後座力 | 液壓氣動 |
射擊仰角 | 取決於炮架,轉速:10°/秒 |
迴旋角度 | 取決於炮架,轉速:10°/秒 |
射速 |
|
槍口初速 | 807.72米/秒(2,650呎/秒) |
最大射程 | 40度仰角時:15,517.37米(16,970碼,50,910呎,9.64哩) |
供彈方式 | 裝彈手裝填 |
概述
這兩款火炮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類似的BL 4.7吋後裝艦炮,將彈藥筒從後裝絲袋裝藥更改為分裝式QF黃銅彈殼和新型的水平滑塊式後膛機構。
在1930年的A級驅逐艦以及隨後的大多數、包括直到1942年的R級驅逐艦以上,Mark IX一直架設在CP Mk XIV單裝炮架以內。
幾乎完全相同的Mk XII艦炮被架設在1936年的部族級驅逐艦和1938年的J、K和N級驅逐艦以上的雙聯炮架CP Mk XIX以內。該炮架將最大仰角限制為40度,但是所有雙聯炮架CP Mk XIX都設置於高平兩用炮的炮架以上,並且配備了引信設定基座或Mk V引信設定機盤,[2]以使得炮架在受到引信保存測定(FKC)射控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情況以下向敵機開火。典型的最大射速是每門火炮12發/分鐘。[3][4]在1930年進行的射擊試驗中,巴西利斯克號能夠「在17秒以內發射5發炮彈」。[5]Mk XII火炮發射重達50磅(22.68公斤)的炮彈,炮彈為分裝式,彈頭和裝藥都通過具備使力到位、仰角和迴旋功能的供彈機盤進行裝填。新炮在向40度仰角時的最大射程為16,970碼(15,517.37米,50,910呎,9.64哩),而炮口初速則是2,650呎/秒(807.72米/秒)[1]仰角為40度是有其道理的,理由是二戰驅逐艦會在面對空襲時負責掩護戰鬥艦隊,而40度的仰角足以打擊正在集中攻擊其他艦隻的敵機。[6]
菲利普·維安爵士海軍上將曾描述了在1940年4月至6月的挪威水域戰役期間,使用部族級驅逐艦所架設的Mk XII艦炮對敵機的攻擊:
「在兩側群山環繞的狹窄水域中受到空襲,馬上就會想清楚,飛機是穩操勝算的。海上空間太小,無法充分自由地進行機動,而敵機的進場亦被石牆所掩護。與往常不同,當它們映入眼簾時,它的角度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最大仰角只有40度的4.7吋艦炮,無法打到他們。…翁達爾斯內斯鎮需要穿過魯姆斯達爾峽灣到達,距離入口還有40哩,我們在4月24日到達。船隊和護衛隊在白天通過這條水道時,速度為5節,航向穩定,兩邊都是陡峭的山脈,這對敵人的飛機來說就是一個誘人的誘惑。容克斯轟炸機的空襲一直持續到最後,儘管驅逐艦的炮火有40度仰角的限制,卻足以讓敵人無法達到他們的射擊標準。雖然一些船被近失彈的破片損傷,卻沒有一艘船受到直接打擊。」[7][8]
S級驅逐艦為QF Mark XII 4.7吋艦炮導入了CP(Central Pivot;中央樞軸)Mk XXII單裝炮架。這款新型炮架所裝有的炮盾的前部傾斜度很高,可將艦炮的仰角從40度增加至55度,[9][10]與以前的CP Mk XVIII的垂直正面形成鮮明對比,並且可輕鬆地將S級與先前的前型們區分開來。在這方面,野蠻人號卻是例外,配備4.5吋口徑速射艦炮;一座前舷的雙聯炮架與後舷的兩座單裝炮架。
最終在1943年,4.7吋口徑艦炮被Z級驅逐艦以上的4.5吋口徑速射艦炮所取代。所有新型4.5吋炮的炮架是英國皇家海軍第一款真正的雙用炮架,都具有仰角達到55度的炮架,而實際發射的炮彈亦比4.7吋的Mk IX與XII艦炮稍重,雖然比4.7吋Mk XI艦炮所發射的炮彈稍輕。
彈藥
-
炮彈
-
Mk IIA SAP(半穿甲)炮彈
-
1944年1月,澳大利亞炮手組與炮彈頭和炮彈殼
火炮炮架數據
炮架[1] | 仰角 | 重量(不含炮盾) | 炮盾厚度 | 炮盾重量 | 搭載炮數 |
---|---|---|---|---|---|
CPXIV | -10°至+30° | 8.64英噸/8,781公斤 | 0.144吋/3.7毫米 | 0.85英噸/864公斤 | 1門 |
CPXVII | -10°至+40°& | 8.829英噸/8,971公斤 | 0.125吋/3.2毫米 | 0.85英噸/864公斤 | 1門 |
CPXVIII | -10°至+40° | 9.544英噸/9,697公斤 | 0.125吋/3.2毫米 | 1.163英噸/1,182公斤 | 1門 |
CPXIX | -10°至+40° | 22.93英噸/23,298公斤 | 未知 | 2.55英噸/2,591公斤 | 2門 |
CPXXII | -10°至+55° | 11.58英噸/11,766公斤 | 0.375吋/9.5毫米 | 1.813英噸/1,842公斤 | 1門 |
參見
- BL 4.7吋45倍徑後裝艦炮
- QF 4.7吋Mk XI速射艦炮
- 12.7厘米SK C/34艦炮:德國研製的127毫米驅逐艦炮,發射稍重的炮彈
- Mk 12 5吋38倍徑艦炮:美國研製的127毫米驅逐艦炮,同樣發射稍重的炮彈
註釋
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