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冬季攻勢是指1939年11月26日至1940年4月1日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由南嶽會議策定反攻作戰計劃,發動北起包頭,南迄北海的冬季攻勢。
以二、三、九戰區擔任主攻,配合1939年10月完成之第二期整訓部隊,參戰部隊分別為:
國軍總計在冬季攻勢中斃傷日軍7萬7,386人,俘虜日軍400餘,繳獲步槍2,743枝。各戰區雖未能按計劃獲得預期效果,但已達成牽制消耗之目的。
國民政府方面認為,中共在作戰初期發動晉西事變,針對國軍第二戰區與冀察、魯蘇戰區,併吞地方抗日團隊,擴張根據地,共軍主動襲擊朱懷冰、石友三、喬民禮、侯如墉及鹿鍾麟等部,八路軍隨後在晉東南一帶搜括抗戰公糧,造成國軍給養困難,成為國民政府冬季攻勢之最大損失[3]。
根據日軍一份未完成的統計圖表顯示,日本的中國派遣軍在1939年11月僅確認有2,795人作戰受傷,到了該年的12月卻暴增至至少18,629人作戰受傷,隔年1月則至少有10,741人作戰受傷,到了1940年2月依舊有至少5,043人作戰受傷[4]。雖然該統計表有統計不周全(特別是作戰陣亡人數)、陣亡人數與受傷人數比例過分懸殊而不合邏輯(顯然因為資料不足導致陣亡人數漏算極多)等缺陷以至於該圖表未被完成,且該表也將桂南會戰(包含崑崙關戰役)之日軍傷亡算入,但依舊可以看出日軍於冬季攻勢之死傷極其慘重。另據日本戰後出版的部隊史《若松聯隊回想錄》,第13師團下轄之步兵第65聯隊於冬季攻勢當中僅所能確認之陣亡人數(單指被國軍擊斃之人數,不包括非戰鬥死亡),便多達303名[5][6],而該聯隊也分別在1月31日接收補充軍醫1名、2月5日接收補充軍官13名、2月10日接收補充軍官8人、4月10日接收補充士兵1,536人,考慮重傷致殘者以外的傷兵應不在補充範圍內,可判斷該聯隊參戰人員絕大多數應於冬季攻勢當中遭國軍擊斃或擊傷,其中遭擊斃者佔傷亡人數之比例很可能將近一半[7]。另外日軍第3師團僅下轄的野戰重砲兵第1旅團(文件筆誤為野戰重砲兵第1聯隊,實則第3師團僅有野戰重砲兵第1旅團而無野戰重砲兵第1聯隊)就因為須補足因此戰役陣亡與重傷致殘所造成的缺額(可恢復的傷者應不在補充範圍)而一次接收236名補充人員(而日軍步兵之傷亡則肯定遠高於包括砲兵在內的其他單位,故這批補充人員只反映日軍第3師團相當小的一部分缺額)[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