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洞(粵拼:baak6 hok6 dung2),亦稱鶴洞,是廣州市的一個地方,位於芳村東南部鶴洞路一帶。現歸屬荔灣區管轄。其北接花地灣,南接東沙村,西鄰西塱,東與廣州海珠區隔江相望。
歷史
古時,在廣州沙面正南方3000米處的珠江西岸,灘塗廣闊,水草豐美,引來白鶴無數。白鶴群在江岸以西的台地上打洞棲息,人稱「白鶴洞」。「白鶴洞」便逐漸成為這塊台地及其周邊沙地灘塗的地名,略高於灘塗、白鶴棲息的台地即「鶴洞山」。古人死之後多安葬在江水淹不到的鶴洞山頂,以垂永久[1]。鶴洞山頂曾發現漢代木槨墓,其陶器經鑑定為東漢前少帝時期的器物,說明於東漢時期白鶴洞地區就有人群活動與居住[2][3]。鶴洞大概在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建村,南遷吳姓人氏為主,聚居發展至清代村落格局和肌理穩定下來,成為芳村典型的宗族聚落。[4]
清朝光緒年間,白鶴洞地區屬番禺縣茭塘司崇文社管轄[3]。1861年,英國、法國兩國租用沙面,將此建設為有寬敞街道、設施齊全、良好生活環境的洋人社區。有沙面的房地產開發作先例,洋建築師、洋開發商於廣州的東郊、西南郊購地建樓,營造大型洋人社區。[1]1888年,美北長老會牧師那夏禮,與嶺南大學創辦人之一尹士嘉,於白鶴洞購置原屬張維屏的聽松園[5],將那牧師在1879年於同德大街創辦的安和堂遷到白鶴洞,並改名為培英書院。[1]1913年,那夏禮與美差會以11000元港幣於白鶴洞蛇崗上購得60畝沙地,建造私立真光女子中學,校舍於1917年落成,學校隨後遷入。[1]創辦於1913年的基督教高級神職人員學院廣州協和神學院亦於1915年7月購買白鶴洞之14畝地,並於1918年9月15日建成校舍後,全校正式遷入此處。[1]清末民初,鶴洞鄉已經成為一個教會學校比肩,公寓別墅聯排,教堂、醫院齊備的大型洋人教育和生活社區。[1]
民國初年屬番禺縣三區管轄[3]。1930年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在白鶴洞召開過第二屆全國總會。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一天,大批市民撤離廣州。由於政府對難民潮處理滯後,教會自發設置收容站、難民所,白鶴洞成為當時的安置區之一。時培英中學、真光女子中學師生均前往香港避難,僅留之校舍和留守人員由中華基督教會仁濟堂代管[6]。時設立有以下難民所,內提供基本飲食,亦為學童開辦學校,資金由教會募捐而來[註 1][7]。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拘捕外籍教士並遣散難民[6][7]。
廣州戰鬥後,中共建政,當局於白鶴洞興建一批大中型工廠,白鶴洞成為廣州的重工業基地之一[8]。周恩來、朱德、王震、薄一波等人均去過白鶴洞重工業區視察[9]。「文革」時期的1967年在此處曾發生了廣州吊勞改犯事件。
2013年,廣州鋼鐵廠停產並遷往湛江[10]。2017年,廣州造船廠亦逐步搬遷[11]。兩廠搬遷後,原廠區被開發為新住宅區與工業遺址公園[11]。而根據2018年12月18日公佈的《廣州市更新局對<鶴洞村更新改造實施方案>批覆的通知》,鶴洞村所屬地方將會被全面改造。2019年3月14日,根據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示,鶴洞村更新改造項目啟動。[12]而村內的傳統風貌建築將被保留。[4]
2021年,白鶴洞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白鶴洞及其以南的中南街迅速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高風險地區。
此段落部分內容或許離題或與主題關聯稀疏。 (2022年7月) |
產業
白鶴洞曾是廣州的重工業基地之一。中共建政後,當局於白鶴洞建立了廣州造船廠、廣州鋼鐵廠、廣州製藥廠、廣州自行車二廠、廣州制漆廠、廣州打火機廠、廣州起重設備廠、廣州光學材料廠、廣州宏達毛棉製品廠、廣州白鶴洞水廠[8]。
隨着城市發展,2013年,廣鋼開始整體搬遷至湛江的計劃,並於同年9月29日正式關閉[10]。2017年,廣州造船廠也逐步搬遷[11]。
疍家族群與輔助
據1930年代廣州人口調查委員會數據,在鵝潭區(管轄含白鶴洞一部分)的水上居民點有33251人,疍民人口極為繁眾。而真光女子中學師生在1920年時,在白鶴洞碼頭邊設立了疍民學校(簡棚),最初入學者是碼頭的艇家子女二十餘人,後來稍為增加。學校教學由真光女校學生負責,文化用品用具均由女校供應,每星期有四日課時,星期日還有基督教教友授課。到1929年再由真光女校圓園社出資建小木屋,由該學生團體授課。後白鶴洞開行電船,鶴洞疍民遷移學生逐減少,學校便改作工人夜校。[13][14]
歷史建築
鶴洞村留存宗祠較少,村中有兩個古井孖眼井及大腳板井,亦有8處傳統風貌建築。[12]
白鶴洞曾是洋人聚集社區,後又為重工業基地,其建築既有以廣州白宮[15]為代表的西洋別墅,亦有渣甸倉、亞細亞龍嘜倉、德士古油庫[16]等工業建築以及廣鋼、廣船的員工宿舍小區。廣鋼新城的開發使白鶴洞亦成為大型住宅區[11][17]。
軼聞
芳村連帶白鶴洞地區舊時不屬於廣州城區,歸郊區番禺區管轄,街坊自嘲此地為「廣州的西伯利亞」。直至1937年(民國26年)才劃歸廣州城區(市區)。[17]。 文革時期「廣州吊勞改犯事件」波及,時郊區白鶴洞人民公社禮堂前的墟鎮街口,也吊了兩具死屍,旁貼紙「死不悔改的地主仔」,實際只是在地的無辜村民[18]。
交通
白鶴洞地區被鶴洞路穿過。除此以外,附近亦有芳村大道、花地大道、鶴洞橋,連接白鶴洞與海珠、芳村及平洲。亦有輪渡白鶴洞碼頭及地鐵鶴洞站。[3][17]
參見
備註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