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歡(425年?—488年?),景怡,一字玄平,吳郡鹽官(今浙江海寧縣)人,南朝著名道士,著有《真跡》及《夷夏論》等。

Quick Facts 顧歡, 出生 ...
顧歡
出生約425年
南朝宋
逝世約488年
南朝齊
職業南朝道士
Close

生平

顧歡師從邵玄之與雷次宗修習儒學,隱居不仕,在剡縣天台山開館授徒。465-466年間他自道士樓惠明、杜京產,得睹東晉時出世的上清經真跡,[1]信以為真,自此盡力蒐集真經,專心修道。

顧歡聲譽日隆,478年及483年,先後獲徵召為揚州主簿太學博士,俱不拜。[2]傳說顧歡能治病驅邪,卒後屍解而去。[3]

思想

顧歡兼習儒道,達生任性,無意仕宦。他排斥佛教,雖相信佛、道二教同出一源,但道教遠勝於佛教,佛教不宜行於中土。

顧歡堅信東晉道士楊羲、士人許謐、許翽父子(合稱「楊、許三君」)已登真得道,盡力蒐集三人存世一切道經手跡,鑽研修道。楊、許三君的道經稱為上清經,故顧歡可稱為上清派道士。[4]

著作

顧歡對楊、許三君的手跡珍如珙璧,奉為神物。他根據筆跡,從世間流傳的道經中揀選三君的親筆寫本,編訂為《道跡》[5]及《真跡》,二書合為三君真跡在世者的總集。

474-7年間,顧歡撰寫《夷夏論》[6],沿用道教老子化胡之說,認為道佛二教同出老子,但夷夏性情有別,風土不同,西戎民風強悍忿戾,老子因材施教,於是訂立佛教儀制,以抑制西方的戎狄粗人。

顧歡曾註解《老子》,題《道德經義疏》,佚文見於北宋時編集的《道德真經註疏》,[7]以及金代李霖編《道德真經取善集》,各存佚文30多條,注文殘抄本則有敦煌抄本S4430。[8]

影響

顧歡及其同道特別崇拜楊、許三君,奠定三君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南朝其後的道士亦特別尊崇楊、許三君。元代茅山宗追尊楊羲、許謐、許翽三人為第二、第三及第四代宗師。[9]

顧歡發起上清經的「辨偽」運動,只承認楊、許三君所撰所寫的上清經為真經,其餘為偽冒。自此三君手跡大受道士崇信,如南朝後期的陶弘景、唐代的李含光

受顧歡《真跡》一書啟發,陶弘景亦把收集到的楊、許三君手跡,編成《真誥》及《登真隱訣》二書。陶弘景並視顧歡為知音。[10]

顧歡的《夷夏論》排斥佛教,激發劇烈論爭,不少士人和僧人都為文反駁,包括袁粲、明僧紹、謝鎮之、朱昭之、朱廣之、慧通及僧愍等。《夷夏論》及其駁書遂成為研究中古排佛思想的重要文獻。[11]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南齊書·卷54》,出自蕭子顯南齊書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