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非洲樹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非洲樹蛇(學名:Dispholidus typus)是游蛇科非洲樹蛇屬(Dispholidus)的唯一一種。非洲樹蛇頭部小而短,吻部圓潤,一般呈綠色或青色,背部有黑斑,但雌性可能會為煙灰色或褐色。該蛇出沒於多種棲息地,尤其偏好稀樹草原,一般為樹棲,但會下地覓食,主要以鳥類、兩棲爬行類和齧齒類為食。不同於其他後槽牙蛇類,非洲樹蛇有劇毒。雖然其毒性需要數小時才會發作,但可嚴重擾亂人體的凝血機制且足以致命。
Remove ads
種間關係
非洲樹蛇隸屬於游蛇科下的黃頷蛇亞科,與非洲藤蛇屬、碩眼樹蛇屬、灌棲蛇屬等同樣分布於非洲的蛇類關係密切。2016年的一項基因測序認為森林非洲藤蛇是非洲樹蛇的姐妹群[2]。
非洲樹蛇目前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Dispholidus typus typus廣泛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而Disphodilus typus kivuensis 這一亞種則僅分布於大湖地區。然而,由於後者與指名亞種的基因差異較大,有學者認為其應該獨立成種[3]。
外貌描述

非洲樹蛇身體側扁,頭部小而短,吻部圓潤,尾部細長,頸部明顯。其背鱗有約20排,一般較窄而傾斜;腹部有鱗片164—201片,其中雌性鱗片一般多於雄性。該蛇上顎較短,最前方有5—6顆較小的牙齒,隨後兩側各有3枚強有力的後溝毒牙。非洲樹蛇體色極其多變,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非洲樹蛇均可能存在明顯差異。一般而言,成年雄性非洲樹蛇通常呈綠色或青色,背部覆蓋有數道黑斑。成年雌性外貌可能與雄性相仿,但也有可能因兩性異形而呈褐色或煙灰色,有時還會有橘色的斑點。比起成年蛇,幼蛇一般背部顏色更深,身體兩側通常呈灰褐色,還會有黑色或藍色的斑紋[4]。
生態與習性
非洲樹蛇適應多種棲息地,在森林、稀樹草原、凡波斯等環境中均可覓其蹤影[5][6]。該蛇尤其偏好稀樹草原上的樹木與高灌木叢,而一般不出沒於極為茂密的叢林之中[7]。該蛇通常為樹棲,但有時會下到地面的灌木叢中覓食[5]。

非洲樹蛇主要捕食各種蜥蜴、蛙類、齧齒類以及小型鳥類[4][5]。在發現獵物後,其會自背後悄然接近目標,靠近後用力將其咬住並注入毒液。隨後的動作則取決於其覓食的棲息地以及獵物的種類:面對較大或其毒液生效較慢的獵物,非洲樹蛇會躲入周圍的灌木叢中,將獵物留在原地,待其被毒液麻痹後再上前吞下以免被掙扎的獵物弄傷;而當其在樹上覓食或獵物較小時非洲樹蛇會緊咬獵物不放,避免麻痹的獵物自樹上墜落或被其他覓食者取走[6]。非洲樹蛇是棕岩跳鶥等地面築巢鳥類的蛋及雛鳥的主要天敵[8]。此外,其還會在捕食織雀的蛋和雛鳥後佔據其鳥巢作為庇護所[9][10]。

非洲樹蛇為卵生動物,雌蛇會在交配後數月產下8—23枚卵,蛇卵的孵化期約為2—3月[4][11]。

與人類的關係
非洲樹蛇性情溫和而膽小,一般而言不會攻擊人類。曾有一名兩棲爬行動物學家用木棍反覆騷擾一條非洲樹蛇,但它並未攻擊,而是快速逃離後靜止不動,擬態成一根樹枝[12]。其一般僅會在被抓握或踩踏時才會攻擊[13]。非洲樹蛇的咬傷極其兇險——其毒液含有大量金屬蛋白酶,可活化凝血因子II、IX和X[14]。這會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以及內出血,嚴重時可致命[15]。非洲樹蛇的毒液發作較緩慢,被咬者往往數小時後才會出現明顯症狀[13]。目前市面上已有針對非洲樹蛇毒液的抗蛇毒血清,但生產及臨床運用均有限,基本僅限於南非[4]。有臨床報告認為由於華法林可抑制凝血,在無抗蛇毒血清時也可用於治療非洲樹蛇咬傷[16]。
1957年,美國芝加哥林肯公園動物園將一條非洲樹蛇寄送給當地兩棲爬行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進行鑑定。施密特認為該蛇隸屬於大多數成員毒性微弱的游蛇科且是當時普遍認為無法致命的後槽牙毒蛇,故默認其毒性不強,從而在操作時沒有做應對劇毒蛇類的防護措施,導致他遭這條非洲樹蛇咬傷[14]。在被咬傷後,由於直至當天晚上未出現中毒症狀,施密特仍認為自己是被微毒蛇類咬傷,沒有採取醫療措施[4]。然而,該蛇的毒液在數小時後發作,他隨後詳實記錄下中毒後出現的各種症狀,並在彌留之際仍拒絕接受醫治,稱這會「打亂他對症狀的記錄」。施密特最終在被咬傷不到24小時後死於蛇傷造成的內出血[14]。
Remove ads
備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