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電震電,しんで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大日本帝國海軍研發的單座攔截機。震電的動力設計在機體後方,以前衛的後掠翼搭配前翼設計,目的是攔截高空的「B-29」轟炸機。在1945年(昭和20年)6月完成了第一架原型機,隨即在測試時出現多起意外及長期待料,1945年8月首次試飛,八月中日本投降,故未參戰。機體編號為「J7W1」,無盟軍代號。

Quick Facts 震電 J7W1, 概況 ...
震電
J7W1
Thumb
震電試作機
概況
類型攔截機
製造商海軍航空技術廠
九州飛行機日語九州飛行機(戰後改名為「渡邊自動車工業」,隨即被合併入西日本鐵道
狀態退役
主要用戶大日本帝國海軍
製造數量2
歷史
首飛1945年8月3日
退役日期1945年8月15日
Close

開發流程

構想與研究

Thumb
震電等比例模型

1942年(昭和17年)到1943年(昭和18年)間,日本海軍航空技術廠(「空技廠」)飛行機部的鶴野正敬大尉試圖擺脫過去傳統並且為了能大幅度提高性能開始勾畫了一種前翼式戰鬥機。一般的設計都習慣把發動機,螺旋槳和武器裝備都集中放在飛機機身的前面,從而使得飛機的尾部顯的相對空曠。新型的戰鬥機廢除了過去的水平尾翼,而把其挪到了主翼的前面。武器被留在了前方,但是發動機和螺旋槳都被設計在了飛機的後部。這樣子的佈局從某種程度上儘量利用了全部的空間,同時也儘量縮小了同等裝備機體的體積。另外一個考慮也為了減少前方的空氣阻力從而達到過去普通設計所達不到的速度優勢。

雖然當時不少世界其它國家也作了前翼式飛機的研究和開發,特別是美國柯蒂斯萊特XP-55「上升者」,意大利安布羅西尼的SS4英語Ambrosini_SS.4,和英國瑪爾斯的M.35/39英語Miles_Libellula「蜻蜓」,但是都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投入實用。海軍航空技術廠內的不少研究人員也批判了這種設計,部分人則指出「這種自然界都沒有的形狀肯定有它自身的缺點,鶴野他卻沒能注意到這點」。但是為了對抗美國的新型機體,大部分人也只能同意了繼續開發這種過去從沒試過的飛機。

1943年(昭和18年)8月,震電的模型首次在風洞中進行測試。1944年(昭和19年)1月末,作為樣式機的小型滑翔機「MXY6日語前翼型滑空機」完成了從一千米高空的滑翔測試,至此完成了初步基礎研究任務。此時的日本海軍也大致預測到了美國轟炸機群將不斷來襲擊日本本土的事實,同年2月開始了製作震電試作機的計劃,並且把開發任務同時委託給剛剛完成陸上反潛巡邏機Q1W「東海」研究的九州飛行機公司。

開發

1944年(昭和19年)5月,為了攔截B-29重型轟炸機,日本海軍正式下令了「十八試局地戰鬥機震電」試作機開發計劃。海軍當初要求震電的圖紙在四月份就完成,然後在1944年末就進行試飛。為了達到月產三百架產品的目標,九州飛行機一度計劃在鹿兒島縣周圍的奄美大島種子島熊本縣召集超過五萬名工人,不少為女學生來工作。因為當時鋁金屬的稀缺,還考慮了將來利用鐵來作為主要製作材料。1944年6月16日,日本本土北九州八幡市迎來了首次B-29的襲擊,設計小組在當地觀察了對方飛機的特徵。1944年11月,九州飛行機廠聚集了多名技術人員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通常一年半的作業,構制了將近六千張設計圖紙。同月,一名在訪的德國亨舍爾公司的技師對原來的圖紙作了幾點量產化的改進。原本為震電所預訂的「Ha-43」(ハ43)四二型發動機(二千一百三十馬力)的三菱重工名古屋工廠因為當時的「東南海地震日語東南海地震」和美軍的空襲使得工廠基地嚴重被毀,從而大幅度耽誤了開發過程。1945年(昭和19年)3月,福岡縣大刀洗機場被襲,九州公司連夜把飛機零部件轉移到了同縣的筑紫野市

1945年6月,剛剛完成的試作一號機被搬運到了席田飛機場(今天的福岡機場)。次月正式完工,鶴野正敬大尉親自參加了初步滑行測試,當他過力拉起機頭的時候,後部的螺旋槳則碰到了地面使得葉面發生了扭曲。隨後測試團隊借用了試作二號機的螺旋槳,並且在位於後部主翼的下面安裝了九州K11W日語白菊_(航空機)「白菊」練習機的車輪以防再次觸地。1945年8月3日,震電成功完成了首次試飛。在同月6日和8日繼續了飛行測驗,隨即因為發動機的故障在和三菱重工聯繫的途中戰爭正式被終結。

性能

Thumb
震電多視圖
More information 機型, 震電 ...
機型 震電
編號 J7W1
全寬 11.114m
全長 9.76m
全高 3.55m
機翼面積 20.50m²
機翼最大承受力 240kg/m²
機身自重 3,525kg
戰鬥重量 4,950kg
燃料容量 800L(機身400L、機翼200L;全部都是自封油箱)+外掛副油箱200Lx2筒
發動機 三菱重工「Ha-43」四二型發動機(ハ-43-42
最高時速(預測) 750km/h(高度8,700m)
巡航時速(預測) 425km/h
爬升速度(預測) 750m/min
最高飛行高度(預測) 12,000m
最大飛行距離(預測) 1,000km~2,000km
裝備 四挺30mm口徑五式機炮(每挺攜帶60發彈藥,發射速度為每秒6發至9發)
兩挺訓練用7.9mm機槍
一部照像槍
炸彈 60kg航空炸彈4枚
30kg航空炸彈4枚(或混搭)
生產數量 2架
Close

噴射化構想

震電的噴射化戰鬥機後來出現在了不少日本遊戲和空戰小說里。不少人把這種改良機稱為了「震電改」(J7W2),但是實際上這種意圖從未被記錄過。現在以存的震電噴射化構想只在當時九州飛行機設計部第一設計課副科長清原邦武在一份寄給航空雜誌(『航空情報』(1955年2月号))的稿子裏曾經寫到。當時負責震電動力班的主任西村三男也曾說到「沒有對其進行任何具體研究」。清原邦武所提到的石川島「Ne-130」(ネ-130)發動機在終戰來臨時也未成功進行任何全力測試。就算在其前身的「Ne-20」(ネ-20)也未能解決發動機過熱使得渦輪膨脹的問題,使得大部分試作噴射發動機只有四小時的壽命(大大低於了最初設計的十五個小時)。戰爭末期的日本缺少大部分稀有金屬(如),這也是當時噴射戰鬥機開發(如同為海軍的「橘花」)的一大難以逾越的壁。就算試作發動機能夠為震電提供動力,但是規模化的量產仍然是不太現實的構想。

現有飛機/複製品

Thumb
目前於史蒂文·烏德沃爾哈齊中心展出的1號機機頭。
Thumb
筑前町立大刀洗和平記念館日語筑前町立大刀洗平和記念館的震電戰鬥機複製品

戰爭結束後,海軍下令焚燒了2號、3號和10號機組的設計圖、文件和零件,但1號機及相關資料則被保存在蓆田飛行場的機庫中。根據盟軍的命令,曾被毀壞的擋風玻璃等部件在此後進行修復(據說1號機在戰敗後被工廠工人憤怒毀掉),並下令進行試飛,然而這個計劃並未實現。

1945年10月,1號機透過海運運往美國進行研究。九州飛機總部以外的分廠儲存的資料也被翻譯成英文並交給美國軍方。1號機組以拆卸狀態保存在美國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的保羅·E·加伯維護、修復和存儲設施中。截至2017年,這架飛機目前存放在史蒂文·烏德沃爾哈齊中心。僅展出駕駛艙前面的部分。[1],而其他零件仍存放在馬里蘭州銀山。[2]

自2022年7月起,為了拍攝將於2023年上映的電影《哥斯拉-1.0》,一架全尺寸的複製品被製作並展出在福岡縣筑前町筑前町立大刀洗和平記念館日語筑前町立大刀洗平和記念館[3]

參考文獻

  • 異端の空―太平洋戦争日本軍用機秘録 (文春文庫) 渡辺 洋二 (文庫 - 2000/7)
  • 幻の戦闘機―「零戦」後の陸海軍機の開発秘話 (光人社NF文庫) 碇 義朗 (文庫 - 2003/8)

相關項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