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構造期,簡稱震旦期,是元古宙震旦紀古生代早寒武世(6.80-5.13億年前)之間的構造期,在此期間,在今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震旦運動或稱震旦事件

名稱由來和別名

震旦期是以震旦紀命名的。震旦紀是專門用於中國的地質年代,起訖的同位素年齡為6.8-5.42億年前,相當於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2004)確定的成冰紀的後半段和埃迪卡拉紀的全部。中國黑龍江興凱湖一帶,在震旦期發生的構造運動比較強烈,因此對這一地區,又有興凱運動的提法;又因為在珠穆朗瑪峰一帶也有比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因此對這一地區又有珠穆朗瑪運動的提法。震旦運動的別名尚有張廣才嶺運動(黑龍江)、少林運動河南)、霍邱運動(或霍丘運動安徽)、惠亭運動湖北)等。[1]

favicon
1 sources

構造活動

震旦期的年代久遠,目前只能對這期間的構造運動做粗略的描述。在震旦期,構成後世中國大陸的地塊處於離散狀態,所屬構造域南華期相同。其中只有親岡瓦納構造域有比較強烈的構造運動,佳木斯-布列亞地塊興凱地塊喜馬拉雅地塊岡底斯地塊羌塘地塊保山-中緬馬蘇地塊即在這期間形成統一的結晶基底。由於這些地塊發生構造運動的時間和促成岡瓦納古陸形成的泛非運動(也稱東岡瓦納運動)幾乎同期,因此這些地塊當時很有可能就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而震旦運動很可能就是泛非運動在和後世中國大陸有關的地塊上的體現。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