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維森納環形山(Avicenna)是位於月球背面,橫跨在洛倫茲環形山北側壁上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中世紀阿拉伯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暨醫學家阿維森納(即伊本·西那,980年-1037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Avicenna_and_Nernst_LO-IV.jpg)
描述
該隕坑東北毗鄰布喇格環形山和拉基尼環形山、北面靠近較小的舍恩菲爾德隕石坑,巨大的能斯脫環形山及倫琴環形山位於它的東南、西南則坐落了略小溫洛克環形山[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39.63°N 97.28°W,直徑72.99公里[3],深度約2.77公里[1]。
阿維森納環形山北壁已被後續的撞擊坑覆蓋和損毀,南側和東南側也已磨損、侵蝕,但其輪廓仍可分辨,沿南側壁頂端坐落了一座同樣也已磨損的小撞擊坑。該環形山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310米[1],內部容積約4794公里3[1]。坑底南部散佈有一些小隕坑。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阿維森納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3/Avicenna_sattelite_craters_map.jpg/640px-Avicenna_sattelite_craters_map.jpg)
阿維森納 | 緯度 | 經度 | 直徑 |
---|---|---|---|
E | 40.0° N | 91.1° W | 25 公里 |
G | 39.0° N | 92.0° W | 26 公里 |
R | 38.9° N | 100.1° W | 21 公里 |
參引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