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鸚鵡科(學名:Psittacidae,中國大陸作金剛鸚鵡科,台灣作新世界鸚鵡科),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鸚形目下的一個科。[2][3]在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的名錄中,現存共有37屬,並包含179種鸚鵡在內(包含已絕滅的物種),主要分佈於非洲及美洲。[2]
分佈地區
雖然其名稱被認為是分佈於新大陸地區的鸚鵡,但實際上本科鳥類在非洲也有所分佈,但都分佈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2]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加勒比海島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4]
演化
金剛鸚鵡科的起源據研究可能來自約6550萬—5600年萬前的古新世,當時岡瓦納大陸西半部已逐漸分裂形成非洲和南美洲。[5]
鸚形目的多樣性據研究約始於4000萬年前,即在澳洲自南極洲和南美洲西側分離之後發生的。[5][6]而所有鸚鵡的最後一個共同祖先約3300萬年前,該祖先自存在於古新世時期的陸橋抵達南美洲及非洲,此後便逐漸輻射演化成各科的鸚鵡。[7][8]
分類學
本科由法國生物學家康斯坦丁·薩米埃爾·拉菲內克-施馬爾茨於1815年建立,[9][10]雖然為自行出版的書籍,但該書中部分名稱被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所承認。[10]
該科原本是一個囊括世界各地約330種鸚鵡的大型科,但在近期其地位有所變更。[11]1997年的《世界鳥類手冊》中,除了鳳頭鸚鵡科之外的所有鸚鵡都被內入此分類下,但已經承認其下部分物種與當時仍未升格為一個亞科的金剛鸚鵡族呈姊妹關係。[12]自2012年起被建議分為三科:分別是金剛鸚鵡科、鸚鵡科及Psittrichasiidae科。[13]但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在隨後的更新並不承認Psittrichasiidae科,並將其併入了鸚鵡科內。[13]
鸚形目 |
| ||||||||||||||||||
Psittaciformes |
整個金剛鸚鵡科共有37個屬及179個物種在內,但當中已有4個物種(包含古巴紅鸚鵡、藍綠金剛鸚鵡、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及波多黎各鸚哥)被認為已經絕滅,故現存175個物種。[2]但據2023年的分子研究指出現有部分屬的分類並非單系,並建議了數個新屬。[7]
金剛鸚鵡科 |
| ||||||||||||||||||||||||||||||||||||||||||||||||||||||||||||||||||||||||||||||||||||||||||||||||||||||||||||||||||||||||||||||||||||||||||||||||||||||||||||||||||||||||||||||||||||||||||||||||||||||||||||
Psittacidae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