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空军运输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運-八型飛機(Y-8)是由中航工業陝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中程中型多用途運輸機,源自蘇聯購入的安-12B型,其載重與美軍的C-130相近,屬於四發渦槳運輸機,但是中蘇陷入敵對後被蘇方停售,改為以逆向工程測繪仿製原型機並全面自主生產,是當時中國研製成功投入使用的最大的運輸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2月4日) |
陝飛對運八進行了一系列改進改型,先後研製成多種運八專業機型,除了軍用型還有民用型。陝飛還以運八為基礎,研製了新一代的運九,未來還將繼續在此平台上製造新機。
1965年2月,第三機械部向國防工業辦公室和總參謀長羅瑞卿提出報告,申請在1960年代自蘇聯取得幾架安-12B飛機試用,而後決定是否在國內仿製。1966年中央批准使用安-12B,並在同年11月在172廠(西安飛機製造廠前身,位於陝西閻良)成立「新機摸底研究小組」,走訪飛機的使用單位。1967年7月,由空軍副司令常乾坤主持召開了新運輸機方案審定會,172廠詳細介紹了飛機研製方案,1968年總參謀部批准逆向研製,同年12月由三機部向172廠下達了仿製任務[1]。
1969年3月8日,空軍司令部命令空13師「5308」號安-12B飛機飛抵172廠,3月24日172廠成立了「運八飛機研究設計籌備領導小組」,並從空軍第一研究所、603所、西北工業大學及172工廠各車間抽調部分工藝人員,組成了以工廠設計科為核心的設計團隊,共計570人,5月,《運八飛機設計總方案》制定,並給出了研發進度表。
4月開始,172廠對安-12B進行全機性能測試。10月,設計工作正式展開,但在當時大的社會背景下(大躍進、文革後),在「要把全世界運輸機所有優點集中在運-8飛機上」這種指導思想籠罩下,各個研發系統各自為戰,整機方案根本無法統一,甚至在設計圖紙格式上都無法做到統一。研發進入死胡同後,1970年2月,設計人員對運八設計總方案進行了檢討,回到了更加務實的逆向研發安-12B的軌道上。1972年2月設計工作全部完成,完成85314份標準圖紙,162份技術條件圖紙。
同期的運八與被仿製的安-12B比較,有5項不同:
1974年9月,運-8原型機進入總裝階段,當時運-8原型機總裝和轟六第9批6架的總裝進度發生衝突,經過三機部和陝西省三機局協調,運-8原型機總裝安排到了轟六之前,10月1日正式進入車間總裝。12月10日,運-8原型機「01」號飛機進入試飛站,開始進行全機通電等地面起飛前測試工作,並制定了試飛方案。12月25日完成了2次地面滑行和兩次假起飛。
1974年12月25日下午1點33分,運-8原型機「01」號成功起飛,飛行26分鐘,飛行高度6000米,速度達到300公里/時。12月27日,試飛成功慶功大會在172廠舉辦,98個單位250名代表共同參加了大會,下午1時,原型機再次起飛,為慶功大會做了試飛表演。
172廠在研發運-8的同時,還肩負着轟-6和運-7飛機的生產,與此同時被取消殲擊機研發任務的012基地也需要新的生產任務。三機部在1972年3月20日向012基地和172廠發出《運八飛機試製和轉廠生產方案》的通知,決定將運-8飛機轉到012基地繼續試製。但由於各種原因,並未如期實現。
三機部在此後進行了研究,在1972年12月29日做出指示,運-8第一架原型機試製完成後即開始轉廠,第一架飛機用於靜力試驗,轉廠具體時間根據012基地配套廠建設進度而定[2]。1973年11月14日-22日,172廠和012基地在三機部及陝西省國防工辦的主持下,達成了試製轉廠協議,12月11日,三機部進一步批准了《172廠、012基地關於運八試製轉廠協議》,協議中確定了轉廠設備、原材料、技術的細節。
1973年12月中旬,運-8第一個部件,中央翼轉廠,拉開了正式轉廠序幕。至1976年3月,歷時3年零4個月基本完成。而同一時期,012基地開始為運-8的02號原型機試製進行準備。
1975年12月,空軍13師張玉勤副大隊長、許國存中隊長及6名空勤人員、12名地勤人員抵達工廠,29日上午9時,182廠在塔台舉行大會,飛機經拖機牽引到停機坪。9點55分02號原型機啟動,進行第一次滑行,隨後,在進行完第二次滑行後,02號原型機在漢中城固縣機場進行首飛[3]。10點20分飛機安全着陸。
運-8的地面靜力試驗分為五項進行:
1974年,三機部確定運八主要部件靜力試驗在623所(後來命名為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隸屬於中航工業第一集團公司)進行。但在實際準備工作中,發現與運-10的靜力試驗安排衝突,623所表示不能再接受運-8的任務。後來經過反覆協商和三機部內的協調,1975年11月在三機部內部,確定了運八靜力試驗先於運-10,並且確定了以01號原型機為測試機,但由於上海革委會持不同意見,又持續一個月,在12月底確定了優先靜力試驗的次序,為期2年的運-8運十靜力試驗進度安排告一段落。
運-8的設計鑑定試飛,分別用三架進行,一批第一架做空投實驗,零批第二架做機載設備定型試飛,零批第三架做飛機基本性能定型試飛。
1977年1月,03號原型機試飛成功;1980年2月11日被批准設計定型,命名為「運輸八型飛機」,簡稱為「運-8」,並投入批量生產。
運-8型運輸機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海鷗張臂式上單翼,安裝四台渦槳-6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前三點佈局起落架,主起落架為四輪小車式,可在草地、雪地、砂礫地等簡易機場安全起降,可進行空運、空投、空降、救生等作業,貨運時可載20噸貨物。起飛重量61噸,航程5600公里以上。配有正、副駕駛員、領航員、通信員和空中機械師,包括自衛尾炮射擊員機組乘員共6人。
1980年代期間,生產C-130運輸機的洛歇公司曾為運-8民用客運型提供過增壓倉設計,前期版本為半倉增壓,後期版本為全倉增壓。[4]
最新的一批運-8被翻新後,換裝了數種電子系統用於電子對抗、電子偵察、海上巡邏、反潛,空中指揮,預警、航測等軍用和民用任務。這些飛機被稱為高新工程(GX是「高新」的漢語拼音字母縮寫),有數個型號現已裝備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海軍航空兵和民用航空公司。
運-8也改裝做為「平衡木」(相位陣列雷達)空中預警機系統的測試工作。改裝後的預警機稱為空警-200。已裝備海軍航空兵。
運-8也改裝為「空潛-200(高新6號)」反潛巡邏機,「空潛-200(高新6號)」擁有與美國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等量相當的反潛利器。「空潛-200(高新6號)」可搭載超過10名乘員,包括駕駛員、雷達員、聲納員、搜潛員,以及技術分析、聲納吊放、武器操縱等人員,形成集偵察、分析、攻擊於一身的反潛體系。它的特徵是帶有長而尖的尾刺,據說是一種中國新型的「磁異探測儀」,其先進程度可與美國P-3C反潛巡邏機的探測系統媲美。[5]
2008年,有人在網上比照運-9的設想圖和空警-200的照片,認為隊中一部份有新的空警-200,並且使用的是運-9的新型機體,而不是通常所說的運-8等級機體。因為兩種機型均取消了運-8機型的前部觀察員窗口,機體尾部的射手席,以及換裝新的6槳葉螺旋槳。這點並不奇怪,因為二者均發展自當時新開發的運-8F平台。
2005年,一架改裝過的運-8高新機在東海的公海上空飛行時遭到海上自衛隊的飛機攔截、跟蹤和拍攝,日本聲稱中國飛機飛入了其防空識別區(非日本領空,在東海的公海上空)。此後,每年都有數起日機攔截中國飛機的新聞報道。
目前公開的事故總共5起,另外運-8事故也會計入安-12機型的意外事件中。
2001年1月4日,河南鄭州機場空13師兩架運8(31242號、31243號),在着陸過程中因尾翼結冰相繼墜毀,12名機組成員全部犧牲,其中一機並墜入民房,造成另外6人死亡,2人受傷。
2006年6月3日,一架由運-8升級版改裝而成的空軍空警-200預警機在安徽廣德起飛後失控,撞向山邊斷成兩截,並發生爆炸,機上40人全部遇難,當中包括幾名高級工程師。據官方通報的調查結果,事故原因為飛機機翼空中結冰。
2017年6月7日,緬甸空軍一架運-8運輸機於土瓦以西約32公里上空墜毀,墜毀的型號為機體延長2.2米的運-8F-200W民用型,機上載有108名乘客及14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2018年1月29日,中國空軍一架飛機在飛行訓練中失事,墜毀於貴州省綏陽縣鄭場鎮附近。1月30日,有消息透露稱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空軍20師59團的一架運-8通信指揮機(高新4號)在進行跨晝夜飛行訓練時起火併墜毀,機上機組人員5人、執勤人員7人全部遇難,並公佈了機上人員名單[11][12]。2月4日,中國軍方為犧牲官兵舉辦追悼會並追認為革命烈士[13][14]。
2022年3月上旬,一名越南軍事記者於推特透露根據消息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有一架運8反潛機於南海附近失事。3月10日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局長陳明通於立法院備詢時證實此消息[15]。根據微博網友發佈周興玉烈士墓誌揭示,飛機於2022年3月1日於南海執行任務中失事。[16]此次事故造成7名飛行員遇難。[17]
運-8C型
運-8F-400民用型[18]
運-8F-200民用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