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黨中華民國初期的一個政黨,成立於1913年5月29日。

Thumb
1913年5月29日,進步黨在北京磨盤院舉行成立大會。此為「進步黨成立會場外攝影」。

成立過程及宗旨

1912年(民國元年)末,國會參議院眾議院舉行選舉,宋教仁領導國民黨取得眾議院269個議席、參議院123個議席,國民黨在兩院議席佔百分之四十五多數議席[1]:112。第2大黨共和黨獲得120個議席,第3大黨統一黨獲得18個議席,第4大黨民主黨獲得16個議席。袁世凱拉攏共和、統一、民主三黨牽制國民黨[1]:112

1913年4月,國會正式開幕,共和黨黎元洪領導)、民主黨梁啓超領導)、統一黨張謇領導)三黨為進一步對抗國民黨,於5月29日合併為為進步黨,黎元洪為黨魁,梁啟超亦為重要領袖之一[1]:112

進步黨的主要宗旨為如下兩點:

  1. 欲將全國政治導入軌道
  2. 欲造成一種可為模範之政黨

具體政綱有如下三點:

  1. 採取國家主義,建設強善政府
  2. 尊重人民公意,擁護法賦自由
  3. 順應世界大勢,增進平和實利
favicon
1 sources

領導

進步黨的主要幹部如下:

活動與終結

三黨合組進步黨後,內部意見不能統一。比如民主黨出身的孫洪伊被任命為黨務部副部長,但對梁啓超接近袁世凱失望,實際上並未加入進步黨[2]。此外,一些舊共和黨人不滿原民主黨骨幹佔據進步黨的中樞,乃脫離進步黨重組共和黨(為同合併前的共和黨相區別,一般稱作「新共和黨」)[3]

進步黨是支持袁世凱政府的政黨,二次革命後,袁世凱取得對全國的絕對控制,圖謀解散國會,該黨於是同留在國會的國民黨溫和派攜手繼續使國會得以運轉。袁世凱見此情況,於1913年9月18日組建新的親袁世凱的御用政黨公民黨北京政府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任黨魁。梁士詒舊交通系的首領)。10月6日,袁世凱給梁士詒下指示,並派軍警包圍國會議場逼迫國會選舉袁世凱為大總統,袁世凱乃當選正式大總統[3]

進步黨對此形勢抱有強烈的危機感。同年10月21日,國民黨、進步黨的有志之士結成了民憲黨[3]。11月4日,袁世凱以勾結叛逆為名剝奪了國民黨籍國會議員438人的議員資格,國會因議員人數不足而無法繼續開會。各政黨受這打擊,奄奄一息,無有作為,進步黨卻於1914年1月5日開特別大會,決議主張:(一)本年必須召集國會;(二)憲法必須由民選機關制定[4]。4月26日,與大中黨合併,補選大中黨黨魁貢桑諾爾布為進步黨理事[5]

1915年(民國4年)11月,正當袁世凱籌畫稱帝,進步黨黨務部長孫洪伊發文反對,黨內分裂[6],後來梁啓超和主要幹部支持護國戰爭

黎元洪任總統,國會恢復後,各政黨均標榜無黨主義,進步黨組成所謂「研究系」,繼續與國民黨系各政治組織在國會中對抗。

favicon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後世影響

民主進步黨創黨元老、後退黨的前中華民國立委朱高正曾於中天電視夜問打權節目中介紹,民主進步黨的命名最早是由他提出的,源自與國民黨對抗的民主黨及其後與其他黨派合併成的進步黨之合稱。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