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語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迪維希語(ދިވެހި, divehi or ދިވެހިބަސް, divehi-bas)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主要使用地區在馬爾代夫,也是馬爾代夫指定的官方語言,且有大約35萬的使用者[1][2][3]。同時,位於印度拉克沙群島中央直轄區最南端的米尼科伊島也有1萬左右的母語使用者,但主要是迪維希語的一種方言「Mahl」。迪維希語的拉丁化名稱「Divehi」是在英語中出現的,此單詞根據迪維希語的「馬累拉丁(Malé Latin)」方案的讀音轉寫出來[4],這個詞現已被確立為迪維希語名稱的官方拼寫方法,也是馬爾代夫的常用拼法。而迪維希語的書面語則由「它拿字母(Thaana)」書寫。
迪維希語有數種主要的方言:馬累方言(Malé)、Huvadhu方言、Mulaku方言、Addu方言、 Haddhunmathee方言和Maliku方言。而迪維希語的標準語是馬累方言,也就是將首都馬累的語言作為標準語文。而Maliku方言主要使用區域在印度的米尼科伊島,官方名稱為「Mahl」。因此,許多人在提及印度米尼科伊島的迪維希語時,都採用了上述的單詞來指代該方言。[1][2][3]
迪維希語脫胎於Maharashtri Prakrit語(中古印度的一種語言),其形態和語音也與馬拉地語(印度語言)、孔卡尼語(印度語言)、僧伽羅語(斯里蘭卡語言)較為相似,但互相併不能實現交流。在演化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語言都曾對迪維希語產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而最主要的影響是來自阿拉伯語,其次來自法語、波斯語、葡萄牙語、印度斯坦語和英語。但影響往往是雙向的,如英語單詞「atoll」(中文:環礁),以及「dhoni」(中文:礁際帆船)就是取自迪維希語詞彙atolu和dōni。
迪維希語的拉丁化名稱「Divehi」是由兩個部分構詞的:Div和vehi,意思是「島民」(islanders),後面可以接上Bas,意思是「語言」(language)。所以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島民說的語言」(Islanders' language)。首個致力於研究迪維希語的語言學家叫做哈利·查理斯(Harry Charles Purvis Bell),他給迪維希語起了這樣一個拉丁化名稱。Divehi這個名字和馬爾代夫這個國家的名字Maldives非常相似,是因為Maldives的後綴「-dives」和Divehi一詞有着相同的詞根,其在古印度-雅利安語支中的含義是「島嶼」。[4]
迪維希語擁有大約八百多年文獻記載的歷史。最早的書寫樣式是在12、13世紀的數張銅片(lōmāfānu)上發現的,亦在珊瑚石上發現了一些鐫刻的碑文,其中最為古老的碑文據信是7世紀到8世紀出現的。
迪維希語以梵語為基礎,獨立發展,與他國語言交往甚少,但到了12世紀情況有所轉變。在16世紀,迪維希語的書面語開始採用一種獨特的符號系統「它拿字母」來書寫,其方向和阿拉伯語一樣,從右到左,也與阿拉伯語擁有一些共同的音調符號和元音字母發音。[5]
迪維希語和僧伽羅語的歷史語言學研究的奠基者是來自德國的威廉·蓋格(Wilhelm Geiger,1856–1943,主要研究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在對這兩種語言進行比較研究中,他認為迪維希語脫胎於僧伽羅語的一種方言,換言之,就是僧伽羅語的子語言。他亦推斷,約在公元10世紀之後,迪維希語是從僧伽羅語分離出來的,但是在馬爾代夫諸島和僧伽羅編年史中,都不曾發現這種說法。因此一種合理的解釋是,這種語言內部的分離是由僧伽羅移民導致的。然而此結論的缺陷在於,他所收集的資料並不足以證明這兩種語言的特殊關係。[6]
但無論迪維希語從何而起,語言學家都一致認為迪維希語是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並且保留了部分古印度語言的形式。
絕大多數的迪維希語使用者都居住在馬爾代夫共和國境內,迪維希語也正是這個印度洋島國的官方語言。另外,在印度的米尼科伊島也有迪維希語方言的使用者,其中一些使用者也遷徙到了印度喀拉拉邦的錫魯萬納塔普拉姆(印度南部城市)。[來源請求]
迪維希語是馬爾代夫共和國指定的官方語言,與此同時,也是印度拉克沙群島(位於印度南部的阿拉伯海)的半官方語言。
迪維希語有一些特點是英語使用者並不太熟悉的:口語和書面語的顯著區別(此點可參照古漢語的口語與書面語)。事實上,每種擁有書寫系統的語言都或多或少地會顯現此種區別。但是,像迪維希語這樣的亞洲語言,這兩個方面通常有顯著區別。馬累方言和Maliku方言是迪維希語中用於書寫的兩個標準。
迪維希語的口語有27個輔音,而書面語中除了包含這些輔音外,還摻有一些阿拉伯語的發音。而在書面語方面,迪維希語每句話的末尾都會加上「ve」,這個語法是絕不會在口語中出現的,因此書面語的句法和結構往往有着嚴格要求,但在口語中對句子結構的要求卻似乎不那麼苛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點是書面語中很重要,但口語中不重要的規則:在迪維希語字母「alif」和「shaviyani」上方加注的阿拉伯文符號「sukun」(一個小圓圈)。「Sukun」這一符號畫在哪個字母上,哪個字母的發音就會出現塞音。當然這個符號也會出現在單詞裏面,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所在位置的字母發音就要進行重複;如果帶有此字符的「alif」和「shaviyani」單詞出現在句末,那麼這裏就要發「h」的音;如果出現在「thaa」上,那麼發音就變為「iy」。
迪維希語的語音體系和南印度的一些語言較為類似。如許多現代印度-雅利安語言一樣,迪維希語的音標表存在許多不同發音的對照:長元音和短元音、齒音和捲舌音、單個輔音和疊音。
舊字母表 | ޗ | ޖ | ޕ | ޔ | ޏ | ޓ | ޒ | ޝ | ޑ | ސ | ޱ | ގ | ލ | ތ | ދ | ފ | މ | ވ | އ | ކ | ޅ | ބ | ރ | ނ | ށ | ހ |
---|---|---|---|---|---|---|---|---|---|---|---|---|---|---|---|---|---|---|---|---|---|---|---|---|---|---|
新字母表 | ޗ | ޖ | ޕ | ޔ | ޓ | ޒ | ޑ | ސ | ޏ | ގ | ލ | ތ | ދ | ފ | މ | ވ | އ | ކ | ޅ | ބ | ރ | ނ | ށ | ހ |
從上述列表不難看出,原先的字母「ޱ」被後來的「ޏ」取代。而通常認為,字母「ޝ」是馬爾代夫第一任總統穆罕默德(Mohamed Amin Didi 1910-1954)從「他拿字母之thikijehi序列」中引入的。
迪維希語的名詞常用於下定義,表示數量與格的變化。其中,「下定義」可以指明確、不明確和泛指;「數」分為單數和複數;「格」可以指:主格、與格、離格、屬格、方位格和工具格。
迪維希語使用者在日常交際中,會廣泛地運用借詞。其他語種借詞的運用程度是大還是小,主要取決於使用者本身,看使用者與某種其他語言的接觸與熟悉程度。因而,接受過英語教育的人可能更多使用英語詞彙,而較少,甚至從未接觸英語的人就很少使用這些英語詞彙。而隨着迪維希語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外來語和借詞被引進到了詞彙當中,從而漸漸變得無可取代。
用迪維希語書面語書寫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
Article 1 – 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in ranking and rights. They are endowed with reason and conscience and should act towards one another in a spirit of brotherhood.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