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立(1908年—1992年2月1日),字一峰,河南永城人[1],中華民國高級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作為國軍將領在抗日戰爭期間表現活躍,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投靠中國共產黨軍隊。
生平
18歳時,加入由馮玉祥統帥的西北軍[2],先後在暫編第三師及第三十軍服役[1]。
1929年2月軍校畢業,同年5月,任54師郝夢齡部322團3營中尉營副。1930年3月,升任54師參謀處上尉參謀。1930年12月任322團少校團附。1932年6月,任54師軍士訓練班中校主任。[3]後又在47師上官雲相部、57軍關麟征部任職。
1934年入陸軍大學正則班第14期[2],翌年升任陸軍工兵少校[1][4]。
1937年5月,升任陸軍工兵中校[3]。
抗日戰爭爆發後,擔任第52軍的中校連絡參謀,不久升任上校參謀。陸軍大學遷到湖南長沙後,趙子立返校繼續學業。1938年7月,大學正則班第14期畢業。同年8月,任第1兵團總部少將高級參謀兼作戰科長,參加武漢會戰及贛北戰役。[1]
1939年,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少將副處長兼作戰科科長,後任參謀處處長、參謀長。1940年7月,晉任陸軍工兵上校。1943年10月,獲三等雲麾勛章。[1]
1944年6月,侵華日軍攻陷長沙。趙子立被移送至重慶追究戰敗責任,復經蔣介石批示「免予置議」,被釋放後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受訓。[1]
1945年1月,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1945年2月,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處長,後升參謀長;10月,獲忠勤勛章;12月,任鄭州綏靖公署中將參謀長。1946年3月,獲四等寶鼎勛章;5月,獲勝利勛章;9月,因鄭州綏靖公署所屬之整編第三師於定陶被解放軍殲滅,趙子立被免職。[1]
1947年,任陸軍大學兵學研究院中將兵學教官兼乙級將官班主任。1948年,任第5綏靖區副司令官兼河南省保安副司令。9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員(省政府主席:張軫),12月兼任豫東行署主任。1949年4月,任第19兵團(司令:張軫)副司令兼第127軍軍長,迎擊中國人民解放軍。5月張軫舉行金口起義,投共,脫離中華民國政府,趙子立被任命為代理河南省政府主席,率部撤往重慶。[1]
1949年12月25日,在四川巴中率河南省政府及127軍官兵2萬人宣佈起義[2]。後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研究班學習,一年後結業[1]。1950年11月,被聘調到南京軍事學院任教,擔任軍職以上將領、高級戰術教學工作[2][3]。
1953年、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被逮捕,收監於河南省第一監獄[2]。
1975年初,在人民大會堂得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代表葉劍英元帥接見,並被宣佈平反決定,明確了其愛國起義人員身份,恢復名譽,落實政策[2]。
1978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後被增選為常務委員。1983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5],同年12月被選為民革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6]。1984年6月當選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3]
1988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7],同年6月當選為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1989年10月當選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3]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