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採茶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贛南採茶戲採茶戲的一個分支,主要流行於贛南、閩北和粵西,又稱「燈子戲」、「茶籃戲」,被田漢譽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1]據稱,贛南採茶戲已有400餘年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贛南茶農在採茶時鼓氣解乏的山歌。[2]

藝術特點

在音樂上,贛南採茶戲善用勾筒(二胡)、嗩吶笛子等樂器,音樂靈動俏皮。[2]贛南採茶戲共有二百八十餘首曲牌,可分為「茶腔」、「燈腔」、「路腔」、「雜調」四類。[1]

在表演上,贛南採茶戲主要有小生、小丑、小旦三個行當,有「三角成班,兩小當家」的說法。[2]贛南採茶戲十分注重丑角的功能,在《茶童哥》《劉二上路》等劇目中,丑角以其詼諧的表演、精湛的技術推動表演節奏、帶動劇場氣氛,具有「虛實相生」「丑中見美」的藝術特點。[3][4]

具體到技術層面,贛南採茶戲有三大技巧(扇子功、矮子步、單袖筒)、兩大模擬(動物模擬、情態模擬)和五大調(《斑鳩調》《上山調》《牡丹調》《送朗調》《茶童調》)。[5]扇子功、矮子步、單袖筒均是從茶農扇風、挑擔、擦汗的動作神態中演化出的舞蹈動作,又被稱為贛南採茶戲「三絕」。[2]

保護傳承

2006年,贛南採茶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

目前[何時?],由贛州市申報的贛南採茶戲非遺傳承人僅有一人,系出生於1946年的陳賓茂,非遺保護單位則是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1]十餘年來,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創排的採茶戲《山歌情》、《八子參軍》、《永遠的歌謠》、《一個人的長征》均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其中《一個人的長征》還獲文化和旅遊部「文華大獎」。[7][8]

贛南採茶戲的傳承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劇團、高校等專業機構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加以保護,二是在中小學開展「靈活隨機」的教學方式加以傳承。[5]北京舞蹈學院採茶班、贛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採茶專業、贛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定向贛南採茶戲班都是高校保護的典型,在教學過程中,還形成了《贛南採茶聲樂聲腔教學曲目選集》《贛南採茶戲音樂》《贛南採茶舞蹈研究》《江西贛南採茶歌舞藝術》《贛南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旦角唱腔藝術》《贛南採茶舞蹈教材與教學實踐》等經典著作。[5]而在中小學開展的採茶戲教學主要以興趣課的形式開展,並在學校和市級匯演中演出。[9][10][11]

但贛南採茶戲的傳承保護仍存在人才匱乏、傳承方式單一、觀眾萎縮等問題。[1][5]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