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限定此詞是毛澤東寫給妻子楊開慧的背景下,一般認為此詞是毛澤東於1923年年底「霜重」,乘坐火車離開長沙時創作。推測寫給友人陶毅的背景下,則可能是1919年12月上旬,湖南驅張運動期間,毛澤東離開長沙前往武昌時創作[1]:19—20。
毛澤東對作品有過多次修改,至少有七個版本[1]:21。留存的三份手稿,字句有較大差異,皆未標註時間。此作在毛澤東生前未發表。1978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兩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發表三首毛澤東詩詞[2]:75。在《人民日報》第一版,以無題形式發表。此後,各版標題為「給楊開慧」[1]:19,此版手稿,由兩頁紙組成,第一頁為前七行,第二頁為後四行,小草字體。研究者對比標註時期的手稿,認為是毛澤東在1950年代早、中期所書[2]。1986年,紀念毛澤東逝世十周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將收錄的詩詞50首分為正副編,《出版說明》稱:「正編42首,都是作者生前校訂定稿的和正式發表過的。」此詞為開卷第一首,被認為是毛澤東生前定稿作品[2]。
1992年《中國風》創刊號首度發表異名《賀新涼》的手稿。這是1937年時,毛澤東在延安贈予丁玲的手稿。丁玲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後後》一文回憶:「他同我談話,有幾次都是一邊談、一邊用毛筆隨手抄幾首他自己作的詞或者他喜歡的詞,有的隨抄隨丟,有幾首卻給了我,至今還在我這裏。」1939年,丁玲將此批文稿託付胡風保管。1980年時,物歸原主[2]。
1996年9月,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詩詞集》,編者標註:近見「一件手稿,標題為《別友》」,「是作者寫給夫人楊開慧的。」就此定名[1]:19。該篇手稿由七頁紙連接而成。第一頁包括標題、年代,共五行。第二頁至第五頁,每頁四行。第六頁三行。第七頁兩行。字體為行草,筆勢接近大草。研究者推測是毛澤東在1960年代前期所書,是最後一稿[2]。
早期一般認為,毛澤東創作此詞時,贈予的對象是他的妻子楊開慧。研究者彭明道在2001年發文,提及毛澤東友人易禮容在1980年代提示「可能是贈給陶毅」。彭亦詳細描述陶毅的生卒及生平,提及陶毅生於1896年,小毛澤東三歲。她與毛澤東因聚少離多分手後,終身未婚[1]:19—20。2010年代以來,陶毅個人形象與彭明道說法相類。陶毅做為毛澤東的初戀女友,在家庭壓力下分手後,終身未婚[3][4]。實際上,毛澤東稱陶毅為「陶斯詠姊」[1]:20。1923年3月之前,「年三十餘歲」的陶毅與教師沈仲九自由戀愛結婚。兩人均是再婚[5]:21—22。
對於彭明道的文章,研究者馬以君認為,彭明道的材料完全可以否定本詞創作於1923年,「但彭沒這樣做,反以大量篇幅在此時間上徘徊,甚至以此時間為據,暗中作出毛有婚外戀的結論」[1]:2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