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星命名是指命名變星的方法與規則。
命名規則
現行的命名規則如下:
- 已經在拜耳命名法命名過的變星,不再重新命名。
- 其它的變星,先由字母R至Z依序命名。
- 接續採用雙字母RR、……RZ,然後是SS、……SZ,TT、……TZ,直到ZZ。
- 然後使用AA、……AZ,BB、……BZ,CC、……CZ,一直下去直到QZ,但省略掉字母J不用(無論第一個或第二個都省略)[1]
- 使用字母可以排序到第334顆變星,之後改用字母V和數字的結合,依序為V335、V336,可以無限制的排序下去。
特別要提醒注意的是第二個字母,在字母的排序上不能在第一個字母的前面,也就是說不可以有BA、CA、CB、DA、……等的組合。
最新發現的變星將先僅用發現它們時所用目錄的名稱,因此這些物件最初發現時的"名稱"可能是 OT J155631.0-080440 和 SDSS J110014.72 + 131552.1 ,然後才會依照前述的格式命名。
歷史
在19世紀初期,已經知道的變星數量很少,所以使用拉丁字母標示似乎是很合理的。因為拜耳命名法很少有星座的恆星使用到拉丁字母的Q來標示,所以字母R被選作變星標示的起始字母以避免和光譜類型(現在很少使用)或拜耳命名混淆。雖然拉卡伊曾在少數情況下,例如船尾座X(HR 2548),使用到R至Z的字母,但是這些後來不是被捨棄就是指定做為變星的標示。船尾座T就被阿格蘭德做為變星的標示,並且列入變星總表,但是這並不是一顆變星[2]。
變星的命名法則是由弗里德里希·阿格蘭德開創。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阿格蘭德選擇字母R是因為德語的rot或法語的 rouge,這兩個字都有紅色的含意,而當時所知的變星多數都呈現紅色。不過,阿格蘭德自己發聲明反駁這種說法。
在1836年,實際上只有一個星座,巨蛇座,用到了字母S。隨着攝影術的發展,變星的數目迅速累積,變星的名稱很快就用盡拜耳命名法剩餘可用來命名變星的字母。於是在1881年,哈特威將單字母擴充為雙字母的堆疊來命名,但仍只用R至Z這9個字母來組合,1907年才擴充至AA至QZ。,但也很快地達到可使用的極限。到了1930年,雙字母的組合也用盡了,遂採用數字系統來命名變星。
所有類別天體的命名,都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來分配名稱。IAU將這一件新工作委託在俄羅斯莫斯科的斯特堡天文研究所。斯特堡依據名稱排序修訂新的變星"名稱清單",出版變星總表(大約每兩年出版一次)。例如,在2011年12月, 第80次的變星名稱清單被釋出,第二部,包含2,161顆最近發現的變星;使GCVS登錄的變星總數增加至45,678。新增的變星包括御夫座V0654、半人馬座V1367和北冕座BU。最近的一版 (GCVS v5.1)以2015年的資料編輯,收錄52,011顆變星[3]。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The names and catalogues of variable stars. Les étoiles variables - The variable stars. [2005-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1).
註解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