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魚鴞學名Ketupa zeylonensis)是一種貓頭鷹。它們棲息在溫暖的亞熱帶及潮濕熱帶亞洲大陸及離岸島嶼。[2]

Quick Facts 褐魚鴞, 保護狀況 ...
褐魚鴞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鴞形目 Strigiformes
科: 鴟鴞科 Strigidae
屬: 魚鴞屬 Ketupa
種:
褐魚鴞 K. zeylonensis
二名法
Ketupa zeylonensis
(Gmelin, 1788)
亞種
  • 參見內文
異名
  • Bubo zeylonensis
  • Strix zeylonensis
Close
Thumb
Ketupa zeylonensis

褐魚鴞最初被分類在魚鴞屬中。線粒體DNA細胞色素b序列顯示魚鴞屬未必是正確分類,為了方便所以基於外觀而將它們分到雕鴞屬中。不過根據一些熱帶鷹鴞的研究結果,魚鴞屬可能較為接近雕鴞屬及為一有效的[1][3][4][5][6]2022年底,世界鳥類名錄中據相關研究將褐魚鴞與部分原雕鴞屬下的物種移回漁鴞屬內。[7][8]

特徵

褐魚鴞的體型很大,有明顯的耳羽,一般長55厘米及重2-2.5公斤。亞種在體型上所分別,雄鳥比雌鳥細小,最細小的也有50厘米長及重1.1公斤。[2][9]上身呈赤褐色,滿佈黑色或深褐色的斑紋。下身呈淡黃色至白色,也有深色或淡褐色的斑紋。喉嚨呈白色並十分明顯,面盤卻不明顯。虹膜黃色,腳呈沉黃色,喙深色。雄鳥及雌鳥的顏色接近。[2][9]

亞種

現時接受的褐魚鴞亞種有3-4個,包括:[6][9]

褐魚鴞可能在史前就已經生存在地中海盆地中部及東部,尤其是在海島之上。更新世晚期的Ketupa insularis一般相信包含了Ophthalmomegas lamarmorae的碎片遺骸,這些遺骸最初與大獼猴Macaca majori)的化石混在一起而多年沒有被研究。 這些化石骨頭顯示是一隻像斑點雕鴞大小的鳥類,只較褐魚鴞小些許。以雕鴞屬來說,它明顯細小,雙翼的比例也有不同。從另一方面看,其腳骨則較為像雕鴞屬。一些學者認為它是褐魚鴞的古亞種[3][5][6][10]

  • K. z. insularis:最古老的遺骸可以追溯至500萬年前的上新世早期,一般認為它們生存於12萬年前。在末次冰期開始後,它們先從西部消失,而東部的群落可能歸納入了中東K. z. semenowi內。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的"Strix" perpasta似乎並不屬於此林鴞屬,有時更會被包含在B. z. insularis之中。[5][6]

生態

Thumb
褐魚鴞的腳已適應用來捕魚。

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南部及東南亞南亞地區的褐魚鴞全年都是留鳥。在黎凡特北部及小亞細亞西南部的群落主要棲息在低地,由開放的林地至密林也有它們的蹤影。在喜瑪拉雅山山腳的群落棲息在高達海拔1500米的地方。無論在甚至棲息地,它們也很少會遠離水源,如河流湖泊[2][6][9][11]

褐魚鴞是夜間活動的。它們主要吃魚類青蛙及水生的甲殼類。它們很少會吃羊膜動物(尤其是陸生的)。若缺乏食物供應,它們甚至會吃屍體[2][9]B. z. insularis真的是褐魚鴞的古亞種,從其腳像雕鴞屬來看,它們可以是由獵食陸生動物轉而獵食水生生物的。其中一種獵物有可能是意大利鼠兔

褐魚鴞於11月至3月間繁殖。每次會生1-2隻蛋。鳥巢多是其他鳥類的舊巢,也會在石縫等地方生蛋。孵化期為38日,幼鳥要到星期大才換羽。[2][9]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並不認為褐魚鴞受到威脅。棲息地的破壞嚴重影響着它們,而在以色列可能已經滅絕[1][9]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