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獅科(學名:Thylacoleonidae)為澳洲已滅絕的肉食性有袋類演化支[2],最著名的物種為劊子手袋獅(Thylacoleo carnifex)[3],生存於漸新世晚期至更新世,體型較小的物種約與負鼠相當,體型較大的物種則可比擬豹或獵豹。袋獅科多為大型的樹棲性物種,相較之下,澳洲大多數的掠食者多為陸棲性,包括袋鼬目(僅有袋鼬屬演化成樹棲性物種,填補了由小型袋獅科物種滅絕後所空出的生態位)、巨蜥與馬氏鱷[4]。
描述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b/Figure_18_in_Researches_on_fossil_mammals_Australia_Owen.jpg/640px-Figure_18_in_Researches_on_fossil_mammals_Australia_Owen.jpg)
袋熊亞目雙門齒目於漸新世至中新世時具有多樣的輻射演化,屬於其中一個演化支的袋獅科演化成肉食動物,具有獨特的齒式用於殺死體型比牠們大的獵物。牠們的第三前臼齒具有像是園藝剪的切割面,在袋獅上尤其明顯,被歐文形容「是最殘暴與最具破壞性的掠食者野獸之一...」[5]。袋獅科物種被認為是當地生態系最高營養級的頂級掠食者,較小型的物種主要棲息於樹上,較大型的物種則多於地面生活,體型約於犬或大貓相當。
生存年代
於漸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時期,袋獅科的微袋獅屬與小袋獅屬發現於中澳大利亞Pitikanta湖化石組至卡奔塔利亞灣南邊里弗斯利的北海岸,這裏以出土豐富的化石聞名。袋獅科最後的成員-生存至更新世的袋獅,也是本科最早被發現的物種,最早則出現於2,500萬年前[6]。
分類學
袋獅科最早發表自西奧多·吉爾對於哺乳動物分類所做的著作,由史密森尼學會於1872年所出版[1]。命名緣由來自該演化支下的由理察·歐文所命名的袋獅。
袋獅科現在被分類於袋熊亞目下,親緣關係最近的現存物種為無尾熊與袋熊。牠們於漸新世早期時發展出肉食性,並於中新世時隨着獵物增大體型。
2017年,比較斯考頓小袋獅的顱骨化石與其他袋獅科的完整樣本後,科學家針對各屬之間的關係做了些許修訂。該研究與修訂是由安娜·格里斯佩、麥克·阿奇爾與蘇珊·漢德完成,並包括了將一個新種及原先分類至Priscileo屬的物種重新分類至小袋獅屬[5]。
本科目前包含4屬[7]:
- 盆狀袋獅屬 Lekaneleo
- Lekaneleo roskellyae(中新世早期,里弗斯利)
- 微袋獅屬 Microleo
- 艾登堡微袋獅 Microleo attenboroughi(中新世早期)[8]
- 小袋獅亞科 Wakaleoninae
- 小袋獅屬 Wakaleo
- Wakaleo pitikantensis(漸新世晚期)
- 斯考頓小袋獅 Wakaleo schouteni(漸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
- Wakaleo oldfieldi(中新世早期-中新世晚期)
- Wakaleo vanderleuri(中新世中期-中新世晚期)
- Wakaleo alcootaensis(中新世晚期)
- 袋獅亞科 Thylacoleoninae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