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雅·瑪格達萊娜·蕭爾(德語:Sophie Magdalena Scholl德語:[zoˈfiː ˈʃɔl] ,1921年5月9日—1943年2月22日) 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德國反抗組織白玫瑰的成員[1][2]。她和她哥哥漢斯·蕭爾在慕尼黑大學發反戰傳單時被發現,後以叛國罪處死。自從1970年代以後,她因戰爭期間反抗納粹德國而被當作英雄紀念。

快速預覽 蘇菲雅·蕭爾, 出生 ...
蘇菲雅·蕭爾
Thumb
Scholl in 1942
出生Sophia Magdalena Scholl
(1921-05-09)1921年5月9日
 威瑪共和國福希滕貝格
逝世1943年2月22日(1943歲—02—22)(21歲)
 納粹德國慕尼黑
墓地慕尼黑Perlacher公墓
48.097344°N 11.59949°E / 48.097344; 11.59949
國籍 納粹德國
母校慕尼黑大學
職業學生、resistance member
父母羅伯特·蕭爾英語Robert Scholl
瑪格達萊娜·米勒(Magdalena Müller)
親屬英格·蕭爾英語Inge Scholl(姐姐)
伊利沙伯·蕭爾德語Elisabeth Hartnagel(姐姐)
漢斯·蕭爾(哥哥)
關閉

早年生活

蘇菲雅·蕭爾1921年出生於巴登-符騰堡福希滕貝格,她在家中六個小孩中排行第四,七歲時進入小學就讀。求學過程順利,並渡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1932年,蘇菲進入一所女子中學學習,12歲,她加入了德國少女聯盟,如同她多數同學一樣,最初她對此十分積極,後來卻轉向批判的態度。她開始從他父親朋友,和一些老師那裏了解到政治異見。1937年她哥哥和朋友因為參加德國青年運動而遭逮捕給她造成了很深的影響。

1930年,她和家人搬到路德維希堡居住,兩年後,搬到烏爾姆。她父親曾是福希滕貝格市長。 她對素描和繪畫有很大的天賦,她接觸了一些所謂的墮落藝術家,這激發了她對於哲學和神學的興趣,堅定了她基督教信仰。她對神和人的基本尊嚴的信仰也越發堅定,這是她抵抗納粹意識形態的精神基礎。也構成了她世界觀的基礎。

1940年春天,她中學畢業。她的論文主題是「推動搖籃之手,推動世界」。因為對於孩子的喜愛,她選擇了幼兒園教師,作為她避免參加國家勞役團(Reichsarbeitsdienst)的另外一個選擇,(參加國家勞役團是進入大學的條件。)然而,事實並非如其所願。1941年春天她開始在布隆伯格(Blumberg)參加6個月的戰時輔助工作。半軍事化的管理和勞動使她努力思考政治局勢,並且開始消極抵抗。

這之後,1942年5月,她進入慕尼黑大學學習,主修哲學和生物[3]。她哥哥漢斯,在這裏學習醫學。漢斯把她介紹給他的朋友們。雖然這些人最終以他們的政治見解而出名,但最初他們只是因為在文藝,哲學,神學的共同喜好聚在一起的,他們一起爬山,滑雪,觀看音樂會,戲劇等等。

在慕尼黑,蕭爾了解了一些藝術家,作家,哲學家,特別是卡爾·穆特英語Carl Muth特奧多爾·黑克爾英語Theodor Haecker,後者是她經常聯繫的人,他們主要探討個人必須如何在獨裁統治下採取行動。1942年暑假蕭爾在烏爾姆的冶金廠做戰時服務。與此同時,她父親因為對希特拉表示不滿而入獄[4]

白玫瑰反抗運動

1942年的春末夏初,蘇菲雅·蕭爾和在慕尼黑大學就讀醫學院的哥哥漢斯·蕭爾,加入了反希特拉的活動——白玫瑰反抗運動,秘密散發傳單。最初核心成員包括漢斯·蕭爾(蘇菲的哥哥),維利·格拉夫(Willi Graf)和克里斯多福·普羅布特斯(Christoph Probst)。和流行觀點不同的是她並不是傳單的合著者,他哥哥開始對她隱瞞這項活動,但她知道後,她加入了這個組織,並證明了她的價值,因為作為女性,被黨衛隊隨意查訪的機會少得多。他們自稱白玫瑰,希望德國人消極抵抗納粹。兄妹兩人在1943年2月18日散發第六份傳單時,遭到蓋世太保逮捕,2月22日受審宣判死刑,數小時後便被送上斷頭台。

審判和被害

在人民法院於1943年2月22日羅蘭德·弗萊斯勒法官面前,她被記錄下說了這些話:

他們被宣判犯有叛國罪,在幾個小時後的下午五點,於慕尼黑施塔德爾海姆監獄(Stadelheim)被斷頭機處死。後來對於這個場面的描寫強調她慷慨就義的勇氣,她最後的遺言是:

她去世之後,第六份傳單的副本被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偷運出德國通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了英國,它被盟軍利用來做宣傳,改名叫慕尼黑學生宣言。 從歷史角度,白玫瑰的遺產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是精神勇氣的模範,也是在暴力壓制,審查制度,保守勢力猖獗時代中一次證據充分的社會異見運動。

劇作家莉蓮·加勒特( Lillian Garrett-Groag)1993年2月22日在「新聞日報」上說:「這可能是我能想到的二十世紀最驚人的抵抗,5個少年人,在虎口之下,要做他們所做的真的需要很大勇氣,這點是我震驚的。我知道世界比他們在的時候更好,可我不知道為什麼」。

大屠殺史家 Jud Newborn和新聞日報觀點相同「你不能衡量這種抵抗運動對於催動政權垮台的作用,白玫瑰的確有更大象徵意義,但這也是重要的作用。」

後世影響

2003年2月22日,蘇菲的頭像被巴伐利亞政府樹立在瓦爾哈拉神殿中。

慕尼黑大學命名了蕭爾兄妹政治學院來紀念她們兄妹。德國許許多多的學校,街道和廣場以她們兄妹命名。

2003年,德國電視二台邀請德國人評選十個最重要的德國人,四十歲以下的選民幫助蕭爾和她哥哥的排名晉升到第四,超過了巴赫歌德古騰堡俾斯麥勃蘭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如果單算年輕選民的投票話,蕭爾兄妹名列第一。更早幾年,蕭爾被一個德國女性雜誌Brigitte評選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票數擊敗馬德琳·奧爾布賴特

相關作品

2005年德國電影《帝國大審判》,拍攝蘇菲雅·蕭爾(尤莉亞·嫣琪飾演)被捕、審判及處死前的故事,獲得2006年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評審團大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