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勞役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家勞役團map

國家勞役團(德語:Reichsarbeitsdienst直譯:「「國家勞動服務」」),是納粹德國於1933年至1945年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和教育組織。從1935年六月始,每個德國男青年需在18歲兵役前首先履行六個月的勞動義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此勞役適用人群擴大至女青年。

快速預覽 國家勞役團, 機構概要 ...
國家勞役團
Reichsarbeitsdienst
Thumb
國家勞役團團旗,別名為「咖啡豆」
Thumb
機構概要
成立時間1935年6月26日
前身機構
  • Frewilliger Arbeitsdienst(FAD)
  • Nationalsozialistischer Arbeitsdienst(NSAD)
解散時間1945年5月8日
管轄範圍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駐地柏林格呂奈瓦爾德
52°29′31″N 13°17′6″E
員額200,000 (1935年)
350,000 (1939年)
首長
  • 國家勞役團領袖:康斯坦丁·希爾
上級機構帝國內務部
影像資料
Thumb
1940年的國家勞役團隊伍
關閉
Thumb
國家勞役團婦女團團旗

起源

「女性服役」之想法在德國並非納粹原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德國女權運動,此想法便有探討過。[1]

納粹時期的國民勞役之想法則是來源於保加利亞,由納粹權力機關借用。保加利亞早在1920年推行了此種所謂的「國民勞役」,亦即,全國三成之國民必須履行勞役,以為公共利益服務。保加利亞之先例引起了德國保守派及左派人士的注意,因為他們特別強調「國民教育」與「體力勞動」結合之效果。

1931年,布呂寧政府為減少由經濟危機產生的大量失業人口,開始推行一種「志願勞役制」(德語:Freiwillige Arbeitsdienst)。然而該舉措效果並不佳,部份勞役營濫用為軍訓營對付國家敵對力量。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