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戰爭(俄語: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日語:日ソ戦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與滿洲國政權、大日本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也是二戰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蘇聯佔領滿洲後,並迅速佔領了庫頁島南部以及南千島群島,並迫使日本於滿洲地區(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軍事力量在此打擊下繳械投降[8],同時日軍傀儡國家滿洲國因此滅亡,皇帝溥儀被蘇軍俘虜。
蘇日戰爭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的一部分 | |||||||
蘇軍與美軍水手於阿拉斯加共同慶祝對日戰爭的勝利 | |||||||
| |||||||
參戰方 | |||||||
蘇聯 蒙古人民共和國 |
大日本帝國 滿洲國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2][3] 羅季翁·馬利諾夫斯基 基里爾·梅列茨科夫 馬克希姆·普爾卡耶夫 尼古拉·庫茲涅佐夫 亞歷山大·諾維科夫 霍爾洛·喬巴山 |
山田乙三 後宮淳 喜多誠一 上村幹男 上月良夫 溥儀(被俘) 德王 李守信 | ||||||
兵力 | |||||||
蘇蒙總兵力:[4][a] 1,747,465人 29,835門火炮與迫擊砲 5,250輛戰車與自走砲 5,171架飛機 |
日本:[5] 993,000人 5,360門火炮 1,155輛戰車 1,800架飛機 滿洲國:[5] 170,000人 蒙疆:[5] 44,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蘇聯方面數據:[6] 8,000人陣亡 24,000人受傷 |
蘇聯方面數據:[b] 83,737人陣亡 604,176人被俘 日本方面資料:[c] 21,000人死亡與失蹤 |
1945年初軸心國集團已經窮途末路只剩德國和日本兩派,而且各地保護國戰線皆瀕臨崩潰,同盟國於雅爾塔會議上規劃戰後秩序與要求蘇聯加入對日戰爭,後者承諾將於納粹德國投降後3個月加入遠東戰鬥。蘇聯表面上與日本與滿州這兩國「友好」,但與蘇軍相比,亞洲方面日本急於應付逐漸進逼中的英美聯軍,關東軍早將精銳單位調出,實力大減令東北大片土地垂手可得,而與危在旦夕的滿洲國相比,儘管蘇聯在1945年4月通知日本不再延長《蘇日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按照該條約規定,一般理解直至1946年4月13日爲止應依然有效。日本本冀望尚對日中立的蘇聯可從中調停,以維持日本在東亞的利益。因為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早已秘密備戰並漠視日方調停要求,至戰前準備情況,其主要對手為駐於滿洲70萬日本關東軍。
1945年8月8日,150萬蘇軍同時自北、東、西3方向對滿洲發動八月風暴行動,蘇軍攻勢凌厲,果然進攻順利,期間,蘇軍將滿洲國當敵國看待,軍紀弛懈,犯罪嚴重,導致當地治安敗壞。同時蘇聯卻仍然撕毀條約向日本本土發動了進攻,立刻通過廣播宣佈蘇聯也對日宣戰,展開對幾個離島如南庫頁島和北方群島登陸行動。最終,在美國原子彈轟炸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佈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於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蘇聯出兵後挾著既成事實,於8月14日與國民政府逼簽《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主要內容有蘇軍出兵攻打滿洲國後3個月內從東北「撤完」,國民政府同意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是否獨立。蘇軍攻佔滿洲後,根據該條約撤出東北,但撤軍因掠奪大量財物及工業設備等戰利品並搶運至蘇聯境內而推遲,1946年初,蘇聯才撤軍,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進駐東北。內戰開始後蘇聯影響力仍存,中國共產黨在蘇聯的默許下,搶先進入東北,並建立根據地;同時裝備了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其力量得以大幅增強。而朝鮮北部亦被蘇聯佔領,後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給朝鮮半島局勢帶來了深遠影響。日本在對蘇戰爭後也在滿洲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日僑,在華日僑被迅速遣返,而蘇軍行動區則有許多人死亡。
簡介
在1943年11月在德黑蘭會議上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斯大林同意蘇聯將在納粹德國戰敗後加入對日本作戰。在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同意盟國請求將於歐洲戰爭結束的3個月內加入太平洋戰區對日作戰。行動開始於1945年8月9日,正是德國在同年5月8日(莫斯科時間5月9日0時43分)投降後的3個月。
這次行動發動於1945年8月6日廣島市原子彈爆炸和8月9日長崎市原子彈爆炸之間。儘管斯大林並沒有被同盟國各政府告知有關西方盟國的原子彈計劃詳細內容,但通過蘇聯的情報來源他已經了解到了這一計劃及其目的。不過由於在德黑蘭和雅爾塔會議上已確定進攻時間,並且德黑蘭會議後蘇聯軍隊在遠東做了長期準備,因而日本遭原子彈襲擊明顯對蘇軍確定何時開始行動影響不大;行動日期是根據雅爾塔協議、德國投降日決定,而事實上在1945年8月3日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向斯大林報告,如有必要,他可以在8月5日上午展開進攻。
1945年8月8日晚上11時,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於莫斯科向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通告,表示蘇聯已向大日本帝國宣戰,並從8月9日起,蘇聯政府將進入對日作戰狀態[9]。不過,早在當地跨貝加爾時間1945年8月9日0時01分起,蘇軍3個方面軍已經同時向滿洲東、西及北3個方向進攻,在東北的作戰被稱作八月風暴行動,其他諸島的行動還被分成數個小規模行動及戰術部分:
- 興安嶺-奉天攻勢
- 1945年8月9日—1945年9月2日
- 哈爾濱-吉林攻勢
- 1945年8月9日—1945年9月2日
- 松花江攻勢行動及後續行動
- 1945年8月9日—1945年9月2日
- 南薩哈林行動
- 1945年8月11日—1945年8月26日
- 清津登陸行動
- 1945年8月13日—1945年8月16日
-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 1945年8月18日—1945年9月1日
雖然戰爭範圍蔓延到傳統認為「滿洲」區域(中國東北)之外,不過對日本北方佔領區協調和集中侵入也被視為「滿洲戰役」的一部分[10]。1983年在美國軍隊歷史學家大衛·格蘭茲以「八月風暴」作為關於此次行動自己的論文題目後,這次行動有時也被稱為蘇日戰爭[2],它亦被加上蘇聯名字「滿洲戰略性進攻行動」、「滿洲國戰役」。
背景及準備
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是由日本戰勝俄羅斯帝國,日俄簽訂樸茨茅夫和約。通過和約及後來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和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等,日本控制了朝鮮半島、滿洲及庫頁島南部。20世紀30年代蘇日邊境衝突不斷,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張鼓峰事件(1938年7月至8月)和諾門罕戰役(諾門罕事件,1939年5月至9月),這些都導致1941年4月《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11][12]。中立條約使蘇聯部隊從邊境事件中解脫出來,集中對德作戰,同時使日本集中在南部向亞洲和太平洋擴展。
然而隨着斯大林格勒戰役打敗了德軍,蘇聯對日本的態度發生轉變,斯大林發表公開演說譴責日本,「私下」更命令蘇軍在遠東建立部隊和儲存物資。在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上,除討論其他事宜外,邱吉爾、羅斯福希望蘇聯加入對日作戰,斯大林同意,讓蘇聯在納粹德國戰敗後3個月內加入對日戰爭。蘇軍在遠東不斷進行集結,日軍在1945年初已經可以明顯察覺蘇聯正在準備攻打滿洲,雖然當時在德國投降前進攻不太可能發起。因此,除了在太平洋戰事外,日本也意識到其必須確定在何時何地進攻會出現。
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上斯大林在得到羅斯福保證其在遠東的領土要求的情況下,同意在擊敗德國2至3個月後加入太平洋戰爭。到1945年3月中旬,太平洋地區戰事對日本已十分不利,迫使其從滿洲撤回精銳部隊以支持在太平洋行動。與此同時蘇聯繼續在遠東組建部隊,並決定不再延續中立條約。根據當時中立條約條款的規定,在條約屆滿12個月前,蘇聯必須向日方告知,於是在1945年4月5日,蘇聯方面通告日方自己不希望延長該條約[13],這引起日本極大關注[14][15],不過蘇聯花了很多努力令日本相信該條約仍然有12個月的有效期,因而日方尚不必擔心[16]。
莫斯科時間1945年5月9日德國投降,這意味着如果蘇聯履行雅爾塔協定,則需要在1945年8月9日之前加入對日本作戰。日本情況則繼續惡化,他們現在是唯一仍在戰鬥的軸心國,他們渴望保持與蘇聯和平及延長中立條約[16]日本在雅爾塔會議後曾多次接觸或試圖接觸蘇聯,希望能延長中立條約,並爭取蘇聯為中間人與盟國進行和平談判。蘇聯沒有令日本人的希望破滅,但儘可能地拖慢這一進程(同時繼續為行動做準備)[16]。在這之中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鈴木貫太郎扮演了積極角色,他在1945年4月上台,試圖在非無條件投降下爭取獲得任何和平條件[17]。6月下旬日方向蘇聯靠攏(中立條約仍然有效)並邀請蘇聯充當調停人與盟國進行和平談判,日本向蘇聯提出具體的建議並提出作為回報,日本對蘇聯在領土上提供了非常吸引的讓步作為報酬,史達林表示有興趣而日本等待蘇聯回覆,但蘇聯繼續避免作出回應。1945年7月16日至8月2日波茨坦會議舉行,7月24日蘇聯召回在日本所有使館工作人員和家屬,7月26日會議後發表的波茨坦公告中丘吉爾、杜魯門和蔣介石(蘇聯當時仍然未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16]。
7月29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正式向美英建議,要求美國和英國出面再發表一封邀請蘇聯對日作戰之正式信函。杜魯門當即表示拒絕並解釋說:「我看出其中諷刺性的外交動向:蘇聯在這個時候參戰,似乎是致勝的決定性因素」[18]。
日本一直監察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交通和蘇軍在滿洲東部活動並對蘇聯實施拖延戰術,同時所有跡象都表明蘇聯在8月底前還未完成進攻準備,但是至於進攻會在何時或何地出現,他們對現實情況並不了解也沒有確鑿證據。
當蘇聯在1945年8月8日午夜前1小時宣戰時,日本被完全驚醒,8月9日午夜剛過進攻行動在3條戰線上同時展開。
參戰部隊
在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的領導下,遠東司令部[3]制定了攻下滿洲的簡單而規模龐大的計劃[2]。作戰將計劃對整個滿洲實施一次龐大的鉗形攻勢。該攻勢將由滿洲西部的外貝加爾方面軍和在東部的遠東第1方面軍分別進攻兩翼,北面的遠東第2方面軍則進攻口袋的中心。[3]作為在戰爭期間唯一運作、相當於一個戰區的蘇聯司令部(除了1941年在西部短暫運作的「方向」外),遠東司令部由3個紅軍方面軍組成。
- 滿洲西部戰線
外貝加爾方面軍由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揮,包括[2]:
外貝加爾方面軍組成了蘇軍鉗形攻勢的西翼,計劃將通過內蒙古沙漠及越過大興安嶺山脈。[3] 該方面軍的最終目標是攻佔奉天(今瀋陽),並在滿洲中南部的長春地區與遠東第1方面軍會師,[2]並完成對滿洲中部的雙重包圍。[2]
擁有1,000輛坦克和自行火砲,第6近衛坦克軍團作為裝甲矛頭,率領方面軍進攻,並在進攻後的5天內向滿洲內陸推進了350公里。[2]
與此同時,第36軍團也從西面發起進攻,並與遠東第2方面軍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會師。[3]
- 滿洲東部戰線
遠東第1方面軍組成了蘇軍鉗形攻勢的東翼。參加此次攻擊的部隊包括紅旗第1軍團、第5軍團和第10機械化軍團,首要目標為佔領牡丹江市。[2] 在攻佔牡丹江後,部隊將向吉林市(或麒麟)、長春和哈爾濱推進。[2]其最終目標是與外貝加爾方面軍的部隊在長春和吉林市會師,從而完成雙重包圍。
此外,遠東第1方面軍的另一個次要目標,將是防止日軍逃入朝鮮,因而進入朝鮮半島並推進至三八線[2]也成為進攻計劃的一部分。朝鮮半島北部的蘇聯佔領區,後來成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一次要目標由第25軍團完成。[2]與此同時,隸屬第1方面軍的第35軍團的任務,則是攻佔勃利、林口和密山市。[2]
- 滿洲北部戰線
遠東第2方面軍,由馬克西姆·普爾卡耶夫上將指揮,包括[2]:
- 紅旗第2軍團
- 第15軍團
- 第16軍團(其位於庫頁島的第56騎兵軍團僅是觀戰)
- 獨立第5騎兵軍團
- Chuguevsk行動集團
- 黑龍江小艦隊
- 第10航空軍團
遠東第2方面軍將扮演輔助進攻的角色。[2]其首要目標是佔領哈爾濱及齊齊哈爾,並阻止日軍向南撤退的計劃。[2]
當遠東第2方面軍與外貝加爾方面軍的部隊攻佔長春時,他們將進軍遼東半島並佔領亞瑟港(現時之旅順港)。[2]
總數 |
後貝加爾 方面軍 |
遠東第1 方面軍 |
遠東第2 方面軍 | |
---|---|---|---|---|
兵員 | 1,577,725 | 654,040 | 586,589 | 337,096 |
火炮 | 27,086 | 9,668 | 11,430 | 5,988 |
多管火箭炮 | 1,171 | 583 | 516 | 72 |
坦克及自走炮 | 5,556 | 2,416 | 1,860 | 1,280 |
飛機 | 3,721 | 1,324 | 1,137 | 1,260 |
每個方面軍有「前線單位」直接配屬於方面軍,而不是下轄於軍級單位。[2]部隊共有89個師包括1,500,000人、3,704輛坦克、1,852輛自走炮、85,819輛車輛及3,721架飛機,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兵力為支援戰鬥及後勤部隊。[2]海軍部隊有12艘主要水面作戰艦艇、78艘潛艇、許多兩棲艦艇、以及黑龍江支隊,由砲艇和眾多的小型船隻組成。蘇聯計劃內所有機動作戰的經驗,均來自於與德國人的戰鬥。[2]
日本帝國陸軍之關東軍,由山田乙三大將指揮,是日本在滿洲和朝鮮佔領軍主要組成部分,由2個方面軍及3個獨立軍組成[2]:
- 第30軍:駐新京
- 第39師團:駐四平
- 第125師團:駐通化
- 第138師團:駐撫順
- 第148師團:駐新京
- 第44軍:駐奉天
- 第63師團: 駐通遼,撤退至奉天
- 第107師團:駐阿爾山,被全殲
- 第117師團:駐洮南,撤退至長春
- 獨立戰車第9旅團:駐四平
- 獨立單位
- 第4軍(獨立地方軍駐守滿洲北部),駐哈爾濱
- 第119師團:駐海拉爾
- 第123師團:駐孫吳
- 第149師團:駐齊齊哈爾
- 獨立混成第80旅團
- 獨立混成第131旅團
- 獨立混成第135旅團
- 獨立混成第136旅團
- 第34軍(獨立地方軍負責駐守第3及在朝鮮北部的第17方面軍之間地區滿洲北部):駐咸興
- 第59師團:駐咸興
- 第137師團:駐羅南
- 獨立混成第133旅團
- 永興灣要塞司令部:多田勇夫大佐
- 関東軍航空部隊
- 其它部隊
除了軍外,每個方面軍(相當於西方一個「軍團」)均被分配總部單位和這些單位直接受方面軍指揮。除了日軍外,還有滿洲帝國陸軍40,000人,包括8個兵員不足、裝備低劣、缺乏訓練的滿洲國軍師。而朝鮮,蘇聯遠東司令部下一個目標,由第17方面軍駐守。
關東軍共有超過600,000人,分為25個師團(包括2個戰車師團)和6個獨立混成旅團,這些部隊擁有超過1,215輛裝甲車輛(主要是裝甲車和 對蘇聯來說 輕型坦克)、6,700門大砲(其中大多數 對蘇美來說 是輕型)、和1,800架飛機(主要是培訓和過時類型,只有50架第一線飛機)。
從經濟角度看,滿洲是值得保衛,因為它是在日本本土外有大量可利用原料工業地區,而且於1945年仍在日本控制之下。然而,日本軍隊(關東軍)兵力遠低於核定人數,(僅有70萬人),相比3年前大多數重型軍事裝備以及他們所有最好的軍事單位都被轉移到太平洋,(戰敗後蘇軍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給養)。到1945年,關東軍內包含大量新兵。因此,關東軍已基本上變成一支缺乏機動力及經驗的輕步兵反遊擊部隊,(坐擁在滿洲經營了數十年號稱東方馬奇諾的工事群)。在表面上,日本軍隊沒有能力與高機動機械化與在坦克、大砲、經驗和戰術優良的紅軍相匹敵。
除了這問題外,日本軍隊作出了很多錯誤假設和重大失誤,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是:
- 他們錯誤地認為,任何來自西面的攻擊要麼將沿前往海拉爾的舊鐵路線或從蒙古東面進入索倫。蘇聯是有沿這些路線的攻擊,但他們主要的攻擊是由西面經過在索倫南部被認為不可逾越的大興安嶺範圍及進入滿洲中部。
- 日本軍事情報未能確定蘇軍在遠東集結性質、地點和規模。由於在初期低估了蘇軍實力,以及監測蘇聯橫貫西伯利亞鐵路交通,他們認為在8月底前蘇軍不會有足夠部隊實施進攻,和這樣攻擊最有可能發生在1945年秋季、或在1946年春季。
由於撤出關東軍精銳部隊重新部署到太平洋戰區,日軍以針對蘇軍似乎不可避免的進攻之新作戰計劃在1945年夏季被制定出來。這些計劃要求從邊境地區重新部署大多數部隊;邊境地區將由象徵性防守及日軍將實施阻擊行動,同時主力部隊將防守東南部(以便保衛朝鮮免遭襲擊)。1945年5月30日大本營陸軍部下達新的對蘇作戰要點,將原先殲敵於邊境地帶的戰略,調整為確保以通化為中心的滿洲東南三角地區,即以新京到圖門的「京圖線」鐵路以南與新京到大連的「連京線」鐵路以東要地,以這兩條鐵路構成第二道絕對防衛圈。通化作為整個防禦計劃的核心要點。
此外,他們只觀察蘇軍在西伯利亞大鐵路和沿東滿戰線活動,因此他們正在準備從東面來的進攻。他們認為,當進攻從西面開始時,部隊將能夠重新部署來應付。
然而,雖然這已經開始重新部署,這要直至9月才完成,因此,關東軍正在重新部署時,蘇軍3個方面軍同時發動進攻。
會戰
蘇聯紅軍成鉗狀地包圍着滿洲地區,莫斯科時間8月9日零時蘇軍分別從西面、北面和東面進攻滿洲。在西線蘇軍穿過蒙古的山脈和沙漠,遠離他們的鐵路補給線,這出乎了日軍對蘇聯後勤的估計。日軍未能預計蘇聯會這麼快便對日宣戰,他們預計蘇聯最快要在10月才可出兵,在開戰後的最初18小時日方將領幾乎不能作出有效率的指揮,而且部隊和指揮部的通訊也出現問題,致使虎頭、東寧等邊境要塞失去聯繫。另外蘇軍使用了運輸機把部隊空降到各大小機場和城市中心以及透過空軍空投為超出陸上補給線的部隊提供補給。在蘇軍的陸空夾擊之下,日軍依靠邊境築壘和城鎮進行抵抗[8]。「日軍第3方面軍主力配置在滿洲縱深的長春和瀋陽兩地域內,因此蘇軍外貝加爾方面軍右翼部隊迅速擊潰偽滿軍的抵抗,迅速推進至赤峰、通遼。」
由於日軍的37毫米和47毫米反坦克炮只適合對付蘇軍的輕型坦克,日軍決定使用綁有手榴彈和炸藥的自殺炸彈小隊作為主要的簡易反坦克武器。[19][20] 與此同時日軍航空部隊使用自殺式襲擊蘇軍裝甲目標和防禦工事以試圖阻止蘇軍前進。[21][22][23][24]
儘管如此,日本軍隊被迅速擊敗的前景似乎遠未明朗。 鑑於日軍在1945年4月至6月的沖繩戰役中所進行的狂熱的、有時甚至是自殺性的抵抗,蘇軍認為,奪取日軍最後剩餘的防禦工事地區將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戰役。[25]
8月11日溥儀及滿洲國政府官員開始乘火車撤退。因為日軍主力在長春、瀋陽,蘇軍開戰至8月12日並未遇激烈抵抗[8]。8月13日晨溥儀到達通化市臨江縣大栗子車站。8月13日中午蘇聯遠東第1方面軍開始進攻牡丹江市[8]。同時攻佔咸鏡道、清津。8月14日後貝加爾方面軍攻佔洮南,距長春200多公里,遠東第2方面軍進入了寶清[8]。
在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在電台宣讀終戰詔書,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並在翌日開始停火。8月15日,遠東戰役的戰線大致從西到東是,克什克騰旗——突泉——洮南——興安盟——海拉爾——孫吳——寶清——林口——牡丹江。日軍只有9個師團2個獨立旅團及各個國境警備隊與蘇軍交戰,其中第107、124、126、135師團以及國境警備隊遭受了重創。
滿洲國皇帝溥儀也在8月17日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宣佈滿洲國政府解散,滿洲國正式滅亡。
8月16日蘇聯攻佔元山。而此時遠東戰役的戰線大致為克什克騰旗(赤峰西北約150公里)——突泉——洮南——興安盟——海拉爾——孫吳——寶清——林口——牡丹江。雖然蘇軍以高度機械化的絕對優勢迅速壓制關東軍和滿洲國軍,然而仍沒佔領任何一座中等以上城市,且日軍主力全在並仍在重點戰備[8]。
主要的戰鬥持續了約1週。8月18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下令滿洲地區及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解除武裝,停止戰鬥,同一時間蒙疆也被紅軍和外蒙軍隊佔領。
日本投降後,軍事行動已演變成美、蘇兩國爭相搶佔日軍控制的土地。8月18日蘇軍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同日並攻佔了庫頁島和千島群島。8月19日蘇軍才以空降兵對長春和瀋陽進行佔領[8],溥儀等人在奉天機場被紅軍俘虜。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向斯大林發密電,電文如下:「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九日滿洲國皇帝及其隨從人員自奉天押往克拉夫琴柯軍總部。按照您的命令我將其扣留並計劃安置在赤塔地區。」[26]:12
8月20日蘇軍佔領新京、奉天、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8月22日,蘇軍佔領旅順、大連。8月22日蘇軍佔領平壤和開城,蘇軍佔領朝鮮半島北部。8月26日,與外界失去聯繫的虎頭要塞被攻克。
重要性和影響
蘇日戰爭以及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打破了日本主戰派和主和派間的僵局。當時日本仍有過百萬陸軍在中國,主戰派認為日本仍有一絲勝利希望,但日軍在滿洲和朝鮮的迅速潰敗使他們的幻想徹底破滅,他們明白日本已無勝利希望,包括在本土四島,日本天皇裕仁最終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
長谷川毅的研究指出原子彈並不是日本投降最主要原因,而是蘇聯在一星期內迅速擊敗關東軍和滿洲國軍,佔領滿洲全境以至朝鮮半島北部對投降的影響更大,因為日本保護本土的戰略,旨在抵禦美國從南入侵,沒有多餘的兵力來對付蘇聯來自北方的威脅,南北兩面挨打使得日軍「戰略破產」,不得不在8月15日宣佈投降[27]。 事實上軍事上的成功使蘇聯確保得到雅爾塔會議中西方國家承認蘇聯的利益,旅順港、日俄戰爭後失去的領土等。
蘇聯在戰役中攻佔了整個庫頁島、千島群島、旅順口和大連,以及南滿鐵路控制權。其後蘇聯把在蘇占旅大於1955年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其餘從日本手中佔領的土地到今日仍然歸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所擁有。日本至今仍然堅持擁有南千島群島(北方領土)主權。
朝鮮半島北部被蘇聯佔領,根據美蘇間的協議,讓出半個朝鮮半島等待兩周後由美國登陸佔領。自此朝鮮南北分裂直到今天。在1948年金日成在蘇聯佔領區建立共產黨政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李承晚則在美國佔領區建立大韓民國(南韓),為兩年後韓戰爆發主因之一。
蘇軍進入滿洲地區和朝鮮後,照雅爾塔協定這些財產均屬於蘇聯正規繳獲或收繳,直到當地穩定。不過蘇方的做法是依靠來自蘇聯國內的3,000多名技術人員,在大城市和其他工業基地中大規模拆運工業設備回蘇聯,致使許多工廠變成空殼而停產。[28]此外,蘇軍並將滿洲國與朝鮮各公私銀行的貴金屬、債券、紙幣運往蘇聯。根據日本資料統計,蘇聯從滿洲拆運的資產價值合1946年的5,340,714,845日元,相當於當時的1,363,484,499.92美元。蘇聯還在朝鮮拆運的資產價值超過10億美元。
蘇聯紅軍對戰敗的日本人進行搶掠施暴,蘇聯屠殺日本戰俘和日本僑民,許多來不及撤回日本的僑民被蘇軍屠殺。[29]典型的例子有牡丹江事件、麻山事件和葛根廟屠殺。另外還有被蘇軍俘虜的約60萬名日本人,被送往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後約有10萬人死於當地。
同時,蘇聯亦對中國東北的平民進行騷擾。當時,蘇聯佔領軍統帥部是設在長春市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內,其首領為馬林諾夫斯基元帥,而瀋陽市的防衛,則是由俄國城防司令卡爾可夫少將負責的。然而,蘇聯軍隊軍紀敗壞,會在光天化日之下洗劫來往行人,在市內,一入黃昏,便人人自危。因為俄軍會隨意用卡車搬走老百姓的東西,再怎麼喊叫、呼救都沒有用,反而會被一腳踢倒在地上,撞得頭破血流。年輕的婦女們,早把頭剃得光光的,胸部也緊束起來,穿上男人裝,以求自保。蘇聯士兵甚至使用機關槍射殺,對孩童施暴[30];連中共東北民主聯軍松江軍區司令員盧冬生也因制止蘇聯紅軍搶劫而遭槍擊致死[31][32],當時還有蘇聯軍隊任意進入住宅,以刀槍威嚇強奪物品與姦殺婦女的犯罪案件等等[33][34],蘇聯當地進行的搶劫和強暴婦孺的行為引起了當地人的恐慌,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當時東北人均抱怨「走了個小鼻子,來了個大鼻子」,當地人對蘇聯紅軍的厭惡超過日本殖民者,從而意外爆發了抗議示威。在1948年進入東北工作的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傑柳辛就寫到,當年因為工廠機具被搬走而經濟困難,「在滿州地區的居民中存在着許多怨恨和委屈」,蘇軍的相對粗暴,引起了許多東北老百姓的不滿,人們開始怨聲載道的現象。[35]在此期間蘇軍的行為甚至影響了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的關係。[28]
相關作品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