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喇土腰(葡萄牙語:Istmo de Ferreira do Amaral),又稱關閘馬路,是澳門一條連接關閘和拱形馬路之間的古老道路,長470米。由於此路位處於蓮花山下,故有蓮花莖之稱。關閘馬路的葡文名稱「Ferreira do Amaral」為澳門總督亞馬留的名字。
沿革
關閘馬路原只是由西江沙泥沖積而成的狹窄沙隄,明代前稱塘基路。明代時曾增修蓮花莖的石磯,又稱橫石磯,成為連接澳門半島與中國本部的要道。蓮花莖曾有一座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的「關閘門」,乃中式城樓建築,由廣東香山縣設置的官關,後發展為與外國洋人分隔的邊界。昔日的關閘門位置相當於現今關閘馬路中段。據《澳門圖記》載:「由寨而東十五里為官閘,設把總守之,為民夷出入要隘。明制每月六開關,支給夷人米石。給迄,仍閉關。今常開,惟不許夷人闌入,他皆不禁。」可見及至清代,關閘門已常開。《廣東通誌》更明載,康熙十二年(1673年)增建官廳有關閘門傍,由汛兵駐守。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軍隊曾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炮轟關閘,欲逼令清軍撤離澳門半島。結果,被林則徐和關天培所擊退。1848年,葡萄牙向北擴張勢力,並修築通往關閘的馬路。1849年8月22日,澳門總督亞馬留被刺殺於此,當晚葡軍趕至關閘,原防守關閘的20名汛兵已棄關而逃,只有湛逢亮等3名汛兵當值,葡軍將3名汛兵帶回囚禁於澳門。事件的發展令致中葡局勢緊張,英國、美國、法國亦向清庭發出反對暴行抗議書及派戰艦威脅關閘,關閘門8月25日被葡軍佔領。[1]1874年,葡萄牙人拆毀關閘門,將關閘北移並另建凱旋門式的新關閘。凱旋門式關閘門上刻有賈梅士名句,以誇耀戰勝清朝政府之事。隨社會發展,關閘馬路長度隨關閘延伸。現今,關閘馬路由拱形馬路起至關閘廣場止,是澳門人車嚷往的繁忙街道之一。
街道類型為地峽,乃澳門唯一街道屬此類型者。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