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英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1960年8月14日—)是英國跨界音樂女高音歌手和演員。她在的士高初試啼聲,再因為演繹安德魯·洛伊·韋伯的音樂劇而聞名於世。最初她飾演《貓》劇中的小貓傑米瑪,引起了韋伯的注意。創作《歌劇魅影》時,女主角克莉絲汀的音樂就是根據她的音域而作。結果,莎拉布萊曼和飾演魅影的麥可·克勞佛皆一砲而紅。後來莎拉也演唱許多韋伯的歌曲,並收錄到專輯裏。她還在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會上與何塞·卡雷拉斯演唱了《永遠的朋友》一曲,並與中國歌手劉歡同唱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與席琳·狄翁同為演唱過兩屆夏季奧運會主題曲的歌手。[1]
莎拉·布萊曼 Sarah Brightman | |
---|---|
女歌手 | |
出生 | |
職業 | 歌手、演員 |
配偶 | 安德魯·格雷厄姆·斯圖爾特 (1979年結婚—1983年離婚)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1984年結婚—1990年離婚) |
音樂類型 | 古典跨界 |
活躍年代 | 1976年至今 |
唱片公司 | A&M Records(1993) East West Records(1995-1997) Angel Records/百代唱片(1998-2007) Manhattan Records/EMI (2008至今) |
網站 | SarahBrightman.com |
她的嗓音嘹亮,被譽為天籟之聲,著名的曲目〈告別的時刻〉[2]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劇魅影》的主題曲)。莎拉也演唱過許多原劇中應是男角唱的歌曲,包括歌劇《杜蘭朵公主》中的〈公主徹夜未眠〉、音樂劇《歌劇魅影》中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等。
莎拉·布萊曼有着不同尋常的音樂生涯。1960年8月14日,她出生於英國,從小她就目標明確地要成為一名藝術家。她3歲開始學習芭蕾舞並在當地的節日慶典中登台表演。11歲時,布萊曼進入藝術學校學習爵士舞和表演,期間,有一次她由於被其他學生嘲笑而逃學,但她最後還是回到了學校。
不過,到那個時候為止,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內,都堅信她將成為一名職業舞蹈家。她的母親保拉至今記得:『12歲那年,莎拉在學校的期末匯演上穿着吊帶裙,演唱了《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的一首歌曲。我從來不知道她能唱得那麼好,當她唱到高音的時候,所有人都為之傾倒。我相信,就從那一刻開始,她就與歌唱不可分離了。』
僅僅一年之後,學校將小莎拉送去參加著名導演約翰·施萊辛格的新作、音樂劇《我和阿爾伯特》的選角,並獲得了其中的兩個角色。這次小小的成功不僅僅使得莎拉以13歲的年紀首次登上了皮卡迪利劇院的舞台,更激發了她對於舞台藝術長達一生的渴望。
後來,她參加了皇家芭蕾舞學院的面試但卻被淘汰。1976年,在布萊曼16歲時,她加入了當時著名的BBC節目Pan's People作為舞蹈演員之一。一年後,她離開並加入另外一個組合Hot Gossip,18歲有了第一首全英暢銷單曲《I Lose My Heart to a Starship Trooper》,銷量超過了50萬並在全英單曲榜中名列第六。後來,布萊曼作為Hot Gossip的主唱又出版了多張單曲,但都未能進入全英單曲榜。
1981年,布萊曼參加的當時音樂劇《貓》的面試,結果剛剛開口唱了兩句就被打斷了。有人通知她:該劇作曲安德魯·洛伊·韋伯請她第二天到家裏去面談。21歲的布萊曼自然知道這次會面對自己的重要性。為了顯示自己符合劇組招聘要求中「與眾不同」的要求,她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從上到下一身碧綠,還弄了個藍色的莫希幹頭,就這樣出現在韋伯面前,演唱了韋伯在1976年的作品《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幾個月之後,她獲得了傑米瑪這一角色。
在《貓》劇組待了一年之後,布萊曼轉到查爾斯·施特勞斯的兒童劇《夜鶯》中擔任主角。有一天晚上,韋伯決定去看一看她在劇中備受好評的表演,結果大吃一驚:這樣一副上天賜予的好嗓音,自己竟然白白讓她在自己的劇組裏耗了一年!
這個夜晚改變了韋伯和布萊曼日後的事業和生活。他們到那一刻為止仍然保持的工作關係在那之後發生了變化。然而,雖然郎情妾意,兩個人首先要解決的是各自的婚姻——韋伯已有妻室;而布萊曼的丈夫,則是她在Hot Gossip時結識的一位搖滾樂隊經理人。一時間,他們的關係幾乎成為英國報紙津津樂道的新聞,受到的關注僅次於查爾斯王子與戴安娜小姐的聯姻。就在舉國上下的沸沸揚揚之中,1984年,這一對有情人終於結為眷屬,這也將布萊曼的演唱事業一步步帶向巔峰。此後,布萊曼在多部韋伯的音樂劇中擔任主演,包括《歌與舞》(Song and Dance)和安魂曲(Requiem),後者是韋伯專門為其聲音創作的,布萊曼憑藉此作品得到了她第一個格林美獎提名。
布萊曼隨後在韋伯的《歌劇魅影》中扮演克莉絲汀,這一角色是韋伯為她量身定製的,並堅持由布萊曼出演,後來當該劇登陸美國百老匯演出時,美國方面以知名度為由要求替換布萊曼,韋伯為了讓布萊曼繼續出演,甚至威脅停止上演該劇,最終,兩方達成了妥協。[3]
離開《歌劇魅影》後,布萊曼參與了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的韋伯作品巡演,並在蘇聯上演了安魂曲。同時,她也出版了錄音室專輯,包括韋伯的音樂劇《愛的觀點》(Aspects of Love)的單曲《Anything but Lonely》和兩張個人專輯:1988年的《The Tree They Grow So High》與1989年的音樂劇歌曲集《The Songs that Got Away》。[4]
1990年,布萊曼與韋伯離婚。但離婚後,布萊曼仍然在韋伯的音樂劇《愛的觀點》的百老匯卡司中擔任女主角。[5]
離開音樂劇舞台後,布萊曼在洛杉磯開始其個人事業的追求。1992年,她與卡雷拉斯(José Carreras)演唱了巴塞羅納奧運會主題曲《永遠的朋友》(Friends for Life),這首歌曲也是由韋伯創作的。聽過了德國組合Enigma的專輯後,布萊曼希望能與之合作。她的請求在1991年獲得了肯定的答覆。她來到德國並見到了製作人Frank Peterson。他們合作的第一張專輯是《Dive》,一張以「水」為主題的流行專輯,該張專輯除了在加拿大獲得成功外,反響平平。[6]
1995年的搖滾專輯《Fly》, 是他們合作的第二張專輯,當中的主打歌曲〈A Question of Honour〉提高了布萊曼在歐洲的知名度。〈Time to Say Goodbye〉是為德國拳擊明星亨利·馬斯克(Henry Maske)告別賽創作的曲目,由布萊曼與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演唱 ,這首單曲僅在德國的銷量就突破了300萬[3],成為了德國史上最暢銷的單曲,同時,在許多國家也取得了成功。因此,1996年《Fly》再版時,加入了〈Time to Say Goodbye〉作為第一首曲目。[7]
1997年出版的專輯《Timeless》(美國版為《Time to Say Goodbye》),收錄了〈Time to Say Goodbye〉和其他古典風格的曲目,並翻唱了如〈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與〈Tu Quieres Volver〉等經典歌曲。由此張專輯,布萊曼在美國的知名度逐漸提升。
1997年,布萊曼在倫敦的皇家艾伯特音樂廳舉辦了個人音樂會《In Concert》,嘉賓包括安德魯·洛伊·韋伯和安德烈·波切利。[8]
後期的專輯,包括《Eden》和《La Luna》,與《Time to Say Goodbye》的風格有明顯差異,越來越多地融入了流行元素。其中,《Eden》在美國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的榜單中最高排名65,《La Luna》最高排名17。此外,這兩張專輯都登上了Billboard跨界榜單的榜首。[9][10][11][12]
2001年,布萊曼出版了古典風格的精選專輯《Classics》。[3][13] 布萊曼2003年出版的專輯《Harem》拓寬新的音樂領域:舞曲風格的中東音樂。這張專輯在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榜單中最高排名29,跨界榜單第一名。[14] 在出版專輯後不久,布萊曼也展開了全球巡演。她的演唱會以驚艷的舞台效果令觀眾讚嘆。在2000和2001兩年中,布萊曼一直躋身於美國最有影響的英國音樂人的行列。專輯《La Luna》在美國的巡迴演出票房達到了1220萬美元。
2004年的《Harem》演唱會,其全球票房達到了6000萬美元,其中在北美地區取得了1500萬美元。
2006年,布萊曼出版了她出道以來第一張MV合集《Diva: The Video Collection》。同時,一張收錄她暢銷單曲的精選集《Diva: The Singles Collection》也一起面世,並再次登上了美國Billboard跨界榜單的榜首。
2007年7月,布萊曼參加了《紀念戴安娜王妃逝世十周年音樂會》的演出,全英國有超過1500萬觀眾通過轉播觀看了這場演出。同月,她來到中國上海參加了Live Earth的演唱會。8月,布萊曼又在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徑錦標賽開幕式上演唱了《Running》。[15]
2008年1月,布萊曼發行了她五年來的第一張專輯——略帶哥特風格的《Symphony》[16],也創造了布萊曼發行專輯在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榜單中的最高名次——第13位,其同名巡演也已在2008年11月於墨西哥展開,此次巡演在北美地區的總票房超過了1000萬美元,成為了2008年度北美地區最成功的巡演之一,Symphony巡演在2009年2月至4月轉赴東亞地區,中國大陸的巡演城市包括北京、南京、上海和廣州,香港與台北也是此次的巡演城市。2008年,她還在由同名的搖滾音樂劇改編的電影《Repo! The Genetic Opera》出演了角色Blind Mag。[17][18] 2008年8月8日,布萊曼與中國歌手劉歡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以英文和中文共同演唱了本屆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You and Me)。[19]11月4日,布萊曼發行了她首張聖誕專輯《A Winter Symphony》。[20]
2009年1月,布萊曼又被任命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EXPO在英國的宣傳大使。7月,在日本富士電視台建台50周年的特別製作——電影《Amalfi: Megami no Houshuu》(阿瑪菲 女神的報酬)中,布萊曼出演了她自己的同名角色。同時,日本也發行了一張布萊曼的精選集——《Amalfi - Sarah Brightman Love Songs》。 同年9月,在拉美展開In Concert巡演。最後一場在墨西哥瑪雅金字塔舉辦。
2009年11月,布萊曼首次以全日語演唱了日本NHK電視台歷史劇《坂の上の雲》的主題曲"Stand Alone〉,該劇原聲配樂由日本著名音樂家久石讓作曲。 2010年在亞洲展開新一輪帶有管弦樂隊的巡演。
2010年9月15日在節目《美國達人》(America's Got Talent)總決賽中與參賽選手Jackie Evancho合唱《告別時刻》(Time to Say Goodbye)。
2013年1月在日本率先發行大碟(Dream chaser) 此專輯登上Billboard 古典榜冠軍及Billboard 200第17位。
2013年4月參加北京電影節閉幕式。
2013年6月16日從廣州開始展開新一輪 DreamChaser 巡演,於12月初結束,橫跨3大洲,超過60場。
2014年1月來中國開始新的小巡演
2021年12月展開《莎拉布萊曼聖誕派對演唱會》世界巡演,在英國、美國演出,並於2022年11月展開亞洲巡演,到新加坡、首爾、東京、台北、台中、高雄、屏東演出,大受好評。
José Cura
Fernando Lima
Paul Stanley
Steve Harley
Steve Barton
Michael Ball
Chris Thompson
Tom Jones
Sir John Gielgud
Paul Miles-kingston
Richard Marx
Kadim Al Sahir
Mario Frangoulis
Anne Murray
Gregorian合唱團
Schiller
Sash!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