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節節鉞、節杖等,是中國歷史上中央政權官員授權,允許其代行帝王軍政職權的憑證與象徵,其形態樣式以及代表的權力各代有變化。通常是指高級外交官,或者「代天巡狩」的高階軍政官員。

古今圖書集成》中的「旌節圖」
蘇武持旌節出使匈奴

符節多是權力的象徵[1],如朝廷任命的外交官、或是軍官用以調兵遣將,或是官吏以之代天巡狩、行使皇帝

授予符節、節鉞的過程儀式常被稱為「假節」,被授予符節的大臣被稱為「持節」。重要的外交使臣大多持節,如漢代蘇武軍事方面,魏晉監軍使者多以持節唐朝時,有符節的各地招討使觀察使等高階軍官常被統稱為節度使

歷史

Thumb
錯金鄂君啟節中的「舟節」,青銅製,形狀則模仿竹節
古今圖書集成》中的「符節圖」

漢朝官吏奉使外出時由皇帝臨時借予節杖,即假節,以提高其權威。使臣持節出巡或出使完畢後則收回其「節」。

東漢末、三國時期帝王特賜給權位極重的大臣節鉞。受此號者擁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殺的特權。節即符節,是專用於帝王儀仗的斧狀兵器,兩者都是象徵帝王權威的信符。而且是長期性的,非臨時性的,成為象徵地位高低的政治待遇。

晉朝地方軍事長官都督諸軍為第一級,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第三等,又有使持節、持節、假節三等。使持節平時及戰時皆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持節平時可殺無官位之人,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假節平時沒有權利處置人,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南北朝沿襲此制[2][3][4]

隋唐時的「使持節」,作為皇帝賜予調動軍隊的憑信:當時諸州都督、總管、刺史都加「使持節」之號。唐高祖武德元年規定,刺史加號持節。太宗貞觀二十二年以契丹窟哥為持節十州諸軍事松漠都督府都督,奚可度著為持節六州諸軍事饒樂都督府都督。其後常加,頒銅魚符,但實際並不帶節,因而無專殺權,只有節度使有旌節,可以專殺。

參見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符節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